Pages

2008-08-04

以「大社會」面對全球衰退

原油價格在上週曾經略為回跌,造成了景氣下滑止住的感覺。然而,事實是冷酷的。油價略跌後又因為主要油管破壞而回漲。現在看來,即使有短期的正面因素,似乎都難敵不利的大趨勢。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已經是各主要經濟體的產官學領袖最關切的議題。

全世界的中央銀行總裁們,以及主要的經濟學家,都在關注討論著可能來臨的「衰退」--幸好還沒有用到「大蕭條」這個字眼。到底有沒有衰退,大家的看法不一。當然,經濟學家總是用模棱兩可的說法--為了要預測,又為了避免錯誤的預測。美國前聯邦準備會理事主席葛林斯潘說,「我認為現在的數據還無法推論我們(美國)已經進入衰退,但我們已經在衰退的邊緣。如果我們沒有進入衰退,我會比較訝異」。美國紐約時報則直接用標題指出,可見的更多箭頭都指向了衰退正在發生。

日本經濟新聞社發布調查指出,十位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日本經濟已經進入衰退。在歐洲,丹麥已經成為歐盟內的衰退首例;德國投資者信心降到低點,上漲的工資又造成通膨危機;英國的房地產跌,物價升。整個歐洲本來關切美國次級房貸金融風暴,現在對自己的衰退也開始如臨大敵。中國景氣是否會被美國拖累,還有爭論;但是中國政府對於「後奧運經濟」的走向顯然有極大的憂慮,畢竟對中國來講,高速增長一旦遲緩,其社會與政治效果無異於衰退。

全球經濟是否真會進入衰退?衰退的幅度有多大?衰退的期間有多長?對這些問題,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而且爭論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是無可逃避的責任。台灣在這一波的全球不景氣裡不可能置身事外。假使最壞的情況發生,長期的衰退必將對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衝擊。對此,政府必須要有因應的方案。

目前,我們看到劉內閣的主要政策目標,都是放在刺激短期成長,例如不斷被批評為浮濫草率的擴大內需方案,又比如說試圖透過兩岸經濟交往的擴大來創造收入。追求成長固然是政府必要的目標,但是在全球衰退愈來愈真實的此刻,在一個規模不大又極度依賴的經濟體,這樣的短期刺激究竟是否有效?或許,政府應該有另一套面對衰退的大政略,其目標並非追求短期的成長,而是為台灣做好準備,準備度過全球經濟寒冬,在衰退期間鞏固我們的社會團結和安全,並且讓台灣成為第一個從衰退中復甦的國家。

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許多爭議中的政策議題,都有了新的價值和視野。就拿年年爭論的高等教育高學費問題來說,如果國家大目標是從可能的衰退裡及早復甦,則五年或十年後的人才質量勢必是國家的優先事項。現在這種過度擴張過度招生的大學體系、強化社會不平等的學校資源分配、利息愈來愈昂貴的助學貸款,以及所導致的學生花大部分時間打工賺錢,僅僅為了支付低品質教育的費用,在在顯然無助於台灣面對可能來臨的大衰退。

以度過衰退並急速復甦,而非以短期成長為目標的「大社會」政策時代,已經來到了。政府領導者還茫然無知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