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0-06-30

ECFA簽署之後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六月二十九日經由兩岸兩會代表之手簽署了。馬英九總統說台灣從此進入「後ECFA時代」,這是一個中英文程度都很不好的錯誤說法。馬總統想要說的應該是台灣進入「ECFA時代」,也就是有ECFA存在與作用的時代。而「後ECFA時代」應該指的是ECFA不存在之後的時代。

不論是用好的中文或是不好的中文來講,台灣確實進入一個新時代。根據簽署後公佈的合約本文,這個架構協議的目的是: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貨品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以及服務貿易限制性措施;提供投資保護,促進雙向投資;促進貿易投資便捷化和產業交流與合作。簽署生效之後,台灣經濟將面對十三億人的巨大市場機會以及嚴酷的競爭。

ECFA是一個僅限於台灣與中國的雙邊協定。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架構下,現在的ECFA是一個過渡性的協議。理論上,在未來十年內,台海兩岸將逐步實現近乎完全的自由貿易,有百分之九十的貨品與服務項目要做到免關稅,雙方要互相大幅開放市場。因此,雖然台灣媒體較有興趣的是未來六個月內就要實施的早收清單,但衝擊更大的卻是中長程的降稅與開放。

早期收穫被認定為牽涉到談判的能力,成為政府談判成果的指標。在協議中,雙方同意對某些產品實施早期收穫計畫,也就是在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開始實施降稅。談判結果,在貨品貿易方面,中國對台灣早期降稅產品共五百三十九項,包括農產品、化工品、機械、汽車配件、紡織、電子、輕工業、冶金、醫療、儀器儀表等十大類。台灣則對中國開放二百六十七項。

依據台灣官方的說法,台灣開放給大陸的產品,若非台灣原本就具有競爭力的項目,就是台灣根本沒有生產的產品。其中包括原物料,包括上游石化、化學製品原料等;至於中游產品,官方說法是多半是在彼此互惠、互利前提下開放。事實上,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民生需求產業,已經十分地恐慌。所謂原本具有競爭力,能夠維持多久,政府與業界都沒有把握。

在服務貿易業方面,中國承諾對台灣開放包括金融業、醫院、會計審計、會議服務、電腦等十一個項目。中國對台灣金融業的開放是最受到重視的。相對地,台灣也開放中國銀行業進入台灣,中國幾家大銀行在資產上名列全球前茅,未必能在台灣市場有多大獲益,但可以得到不少操作經驗,最終威脅到的可能不是台灣的銀行,而是與中國銀行規模相埒的全球同業。

簽訂ECFA之後,兩岸政府的合作才進入高峰期。官方合作對於保障人民權益當然極度重要,但令人擔心的也是台灣公務員會不會被鉅量的中國事務淹沒。在ECFA本文中,雙方同意儘快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負責磋商、監督並評估協議的執行,解決爭端等。據媒體報導,中方可能將十七個部委納入,我方則還未確定。未來龐大繁雜的事務可以預期。

在絕大多數人民都搞不清楚什麼是ECFA,但又有近半數表示反對的情況下,這個協議畢竟是簽訂了。簽訂後,政府有三種義務,一是面對民意,包括接受反對黨監督與公民投票複決;二是嚴格依據國家利益來執行;三是擬定更完整的經濟與社會政策。馬英九總統說要宣布台灣在「後ECFA時代」的國際經濟發展策略。「後」就「後」吧。等著檢視馬政府的戰略。

發表於2010/06/30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6-23

郝龍斌的上海之夢

現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政治大戰略上的最大差異,就是國民黨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兩岸的交流,而民進黨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反對兩岸的交流。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顯然都是錯誤而危險的。國民黨政府把兩岸事務當作最大的政績,除了兩岸事務之外也幾乎沒有政績,更把勝選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兩岸事務的成果之上。

台北市長郝龍斌的「台北-上海競選總戰略」正是現今國民黨寄希望於對岸的範例。郝市長成功推動了台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的直航,確實是好事一樁,對上海許多台商和台生帶來很大的方便(如果負擔得起不合理高價的機票的話)。但是把上海當成台北市民的夢土,把上海當作台北市長競選的場所,這就過於脫離現實,也讓知情的台北人和上海人「看破手腳」。

郝龍斌市長確實毫不保留地把松山虹橋航線當成台北市長競選主軸,趁著台北上海直飛,他展開以雙城為主題的積極造勢。六月十四日虹橋航線首飛日一早,郝市長帶著大小市府官員及多位台北市議員,浩浩蕩蕩地搭頭班機到上海搞出口轉內銷的競選活動。從上海結束訪問之後,他的市長競選團隊正式對外公開並展開運作。郝團隊用「台北起飛」「Fly High!」作為競選口號,郝市長還做了個起飛的手勢。

在台灣這邊,媒體頗捧場,報導郝市長出訪上海,獲得所謂高規格的接待,還對比了民進黨籍台南縣長蘇煥智的行程,顯示兩黨在中共心目中有不同等級的偏好。郝龍斌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一黨專政下,黨委書記是「一把手」,是市長的上級領導),又和他的「老朋友」上海市長韓正在浦東以東方明珠塔為背景合影等等。

不知情的人從台灣媒體看起來,可能會誤以為郝龍斌在上海造成一股萬人空巷的旋風,也可能以為台北的郝市長在上海也得到媒體的追捧,猶如不久前上海的韓市長在台北所得到的追捧一樣。事實上,根據上海台商朋友的描述,上海媒體對郝龍斌的報導很有限,很少人知道台北市長來訪,更別提對上海造成任何影響,郝市長在上海的活動無非就是個出口轉內銷的競選造勢,是給台北媒體看的。

郝市府在台北這邊大肆標榜的雙城文化創意博覽會,號召了從故宮博物院到西門町紅樓的小手工坊等幾十家廠商,說是要用文創軟實力去征服上海。結果偌大展場裡除了台灣廠商,幾乎沒有當地觀眾來參加。大廠家與公家單位配合郝龍斌的競選造勢賠錢了事,不堪賠累的文創小廠商們則是怨聲載道。而台北市文化局這次活動的對口單位,竟然是徐匯區文化局,上海方面對郝市府的重視程度可以推知。

以一個正在舉辦世界博覽會的超級大都市來說,沒有注意力分給台北市長的競選活動,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郝團隊那種「驕其妻妾」的心態--回到家裏,宣傳說我出外有多風光。奇怪的還有郝市府的判斷力,竟然以為可以搭著世博的便車,到上海辦雙城文創博覽會,沒有想到上海的注意力全都在世博。更奇怪的是郝市府竟然買上海肉粽送給隨行媒體記者,結果入境時被台灣海關沒收銷毀(因為中國被認定為口蹄疫疫區),這更顯示其幕僚缺乏常識及脫離現實的程度很嚴重。

上海也許幫不了郝龍斌競選台北市長連任。郝市長不必夢想上海,應該多放心思在台北。

發表於2010/06/23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6-09

日本新閣與日美關係

新的日本政府,對亞洲將帶來何種影響?或者將只是維護現狀?由於這次的日本首相換人與內閣改組,直接與日本對亞洲安全及美國外交政策有關,特別令舉世觀察家注目。上周,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為了普天間美軍基地無法完全遷出沖繩島而辭職負責,這是鳩山首相企圖調整既有日美關係,卻被強大的現實所反挫而不支倒地。新的菅直人內閣可能會更尊重現實,不敢在亞洲安全及日美同盟問題上貿進。

普天間美軍基地所牽涉的不僅是日美關係問題,也是軍民問題甚至環境生態問題,很難找到沒有副作用的替代方案,因此民怨持續累積,終於拖垮一個日本內閣。普天間基地位於沖繩本島宜野灣市中心區,軍機訓練帶來很大的噪音、空氣污染和公共安全問題,居民一直要求搬遷。日美雙方協議將基地搬到沖繩名護市海邊,但當地卻是珊瑚、海藻、儒艮等稀有保育類動植物的棲地,因此同樣遭受反對。

鳩山由紀夫首相曾經承諾要讓普天間美軍基地完全撤出沖繩縣,但是苦無可行的替代方案,不得不依循二零零六年的日美協議,仍將基地遷移至名護市。為此鳩山政府遭受一連串政治壓力,先是四月底的十萬沖繩縣民集會示威,再是罷黜了身為聯合內閣消費者行政擔當相,反對日美協議方案的社民黨黨首福島瑞穗,導致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鳩山由紀夫早先不願為普天間問題辭職,至此被迫負起政治責任鞠躬下台。

普天間並非駐日美軍最重要的基地。美國海軍及空軍,以人員更多、更重要的橫須賀、佐世保及嘉手納等為指揮部及基地。但是由於沖繩地位重要,且美國絕不願在此時放棄沖繩,以免予亞洲各國錯誤的印象,以為美軍將逐步撤出東亞,其政治效應將更超過軍事效應。但駐日美軍(日文為在日米軍)問題勢必持續是日本的重要國內政治問題,將會讓每屆日本政府都感到左右為難。

對多數日本國民來說,駐日美軍的正面意義已經很難直接感受到。不到四萬人的美軍,對日本國內經濟的貢獻十分有限,但是長年以來造成諸多軍民糾紛及犯罪違紀問題。日本人也很了解,駐日美軍的本意並非保護日本,而是在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就近監管日本,避免軍國主義再度興起。當然日美同盟對日本的安全仍有重大意義,但駐軍只是日美同盟的一部分,並非全部。

鳩山前首相的外交路線,一直受到美國的質疑。在派閥小澤一郎主導下,鳩山政府顯得急於親近中國,也想要日本在亞洲扮演獨立的角色,而逐漸擺脫美國對日本的掌控。鳩山執政不到一年就下台,此結果是華府樂見的。新任首相菅直人,與鳩山同為日本民主黨發起人,在外交政策上也走自由中間派,過去也屬反對駐日美軍的立場。但是他在競選民主黨代表(黨首)的時候,卻說了「日本外交的基軸是日美關係」。這本來是東京與華府的常識與共識,過去是沒有疑問的,現在由菅直人首相說出來,顯示美國企圖繼續主導的亞洲秩序將會部份回穩。

發表於2010/06/09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6-02

朝鮮半島的無戰爭解決

上周我在本專欄指出,南北韓不免要攤牌:天安艦沉沒事件只是導火線,結構性的原因在於北韓(朝鮮)的極權體制快要無以為繼了。到這個月,一九五零年開戰的韓戰就要屆滿六十年,韓民族在朝鮮半島上分裂為兩個國家的狀態,原本不是可以永續維持的狀態,遲早要做個解決--問題在於是爆發另一場韓戰,或是一個無戰爭的解決。

爆發另一場韓戰並非不可能。美國紐約時報分析,有五個因素可能使朝鮮半島引發戰爭。第一是北韓海軍在兩韓有爭議的黃海「北方界線」上故意挑釁,或是雙方船艦擦槍走火。第二是北韓對南韓的心戰廣播站進行砲擊,造成南韓回擊。第三是北韓勞動黨內部政權鬥爭,促發冒進攻擊行為。第四是北韓政權垮台,由亂局引發戰爭。第五是北韓走投無路動用核武。

即使朝鮮半島爆發軍事衝突,和六十年前的韓戰是截然不同的。六十年前的韓戰,美國與中國數十萬援軍捲入,整整打了慘烈的三年(當年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定,因此技術上而言,韓戰至今仍未結束,只是在停戰狀態而已)。韓戰不僅造成南北韓再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分割,更鞏固了東亞的冷戰體制,促使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並建構西太平洋防線,圍堵共產中國勢力侵入東亞與東南亞。

韓戰六十年來,世局有了極大的改變,這也使得朝鮮半島的終局解決(End Game Solution)將遠遠不同於六十年前的狀態。兩韓問題終於可能進入終局解決階段的主要因素,在於中國與北韓政權的利益已經有嚴重的差異。中國領導人前所未有地表示支持兩韓和平統一。在中日韓三國領袖會議中,南韓總統李明博說:「韓國政府的目標是維持朝鮮半島和平,並讓北韓開放後實現南北韓共同繁榮。將通過這種過程努力實現和平統一」。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將為使朝鮮半島儘早出現和平統一環境提供支持。」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對此表示:「李明博總統說要把朝鮮半島打造成和平繁榮的地區,並希望實現和平統一,我對他的高見完全同意。」

當然這對於在六十年前發動志願軍渡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立場是相當尷尬的。中國過去一直希望朝鮮半島維持分裂對立的現狀。從積極面來講,北韓是中國對日本和美國外交牌局的一張牌,在六方會談的階段,各方都有求於中國;此外,北韓一直是中國和美國在陸地軍事力量上的緩衝地帶。從消極面而言,中國也害怕朝鮮勞動黨政權一旦崩潰,會有大量難民進入中國東北。然而,中國早已體認到:朝鮮半島無戰爭的解決模式,亦即在美中默契下南方勝利的和平統一,是個遲早不可避免的終局。

北韓當然仍想要用過去的情誼拖住中國。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不久前才結束訪華之行,朝鮮郵政部門就發行了紀念金正日訪華的郵票,圖案是金正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以及金正日在北京、大連、天津參觀的照片。這些印有「紀念偉大領導人金正日對中國訪問」和「朝中友誼史上的劃時代事件」等字樣的郵票,蓋不住一甲子世局滄桑。一個孤立、脆弱、荒謬的朝鮮政權已經成為中國的包袱,現在的問題是用何種方式卸下這個歷史包袱而已。

發表於2010/06/0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