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9-03-25

隔岸看大國角力

隨著美國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的擴大惡化,中國與美國的國力較勁也愈來愈密集。過去這一周,以及未來的一周,有許多關鍵的事情發生,顯示著或影響著中美兩國的大國角力。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大舉買進國債,讓全世界警覺到美國的經濟危機可能比原先估計更為嚴重,也擔心諸多的連鎖反應:各國政府所持有的美元資產是否貶值、美國是否會向世界輸出通貨膨脹等。經濟和財政前景都不樂觀,美國國勢似乎每況愈下。以美國的危機為背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文章,鼓吹建立新的國際儲備貨幣。雖然並沒有直指美元,但是中國央行領導人認為由主權國家貨幣來負擔國際儲備貨幣有很大的制度缺陷,挑戰美元地位的意圖不言而喻。

下個星期,全球二十大經濟體(G20)的高峰會將在倫敦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在這個場合晤面會談。可以預見兩位大國領袖會談的主要議題,必然是如何共同穩定世界金融以及挽救經濟衰退。美中兩國的經濟現在是相生相剋。中國希望美國趕快復甦以恢復對中國的進口,並且擔心美元資產貶值過甚。美國一方面要求中國人民幣匯率升值,一方面更仰賴中國繼續購買並持有美國國債。除了經濟以外,美國更在朝鮮(北韓)及伊朗核武問題上需要中國的配合。

這一兩周我們可以看到美中關係進入新的外弛內張、既合作又競爭的階段。但是大國角力當然是在長期歷史背景下發生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崛起,以及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之後國力的衰退,一長一消形成了今日的大國角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將國力分為硬性(軍事、外交、經濟)及軟性(文化、價值觀),而現任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夫人則主張將軟硬國力揉合成為精國力(smart power)。美中的角力,過去較多是在硬性國力的部分,未來則會有更多的軟國力競賽。上周,奈伊和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在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共同領導的軟國力研究小組,發表了中國的軟國力評估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出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的忌憚已經擴及到文化和價值觀的層面。

在中美關係更密切的這段時間裡,台灣問題已經不再是兩大國之間的主要問題。上個星期,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拜會了馬英九總統,對於馬政府改善兩岸關係表示信賴和滿意。但是台灣不應該以不鬧事的乖乖牌自居。台灣有更積極的角色可以在兩大國角力場內扮演。台灣可以是美國與中國軟國力競賽的評分者、裁判老師。台灣同時擁有中華文化與民主人權,前者是中國軟國力的精髓所在,後者是美國軟國力的核心魅力。過去台灣是在美中硬國力角力的夾縫中生存,未來台灣可以在美中軟國力競賽裡吹哨子、做講評。沒甚麼好害怕,更沒甚麼可自卑,就看我們對自身文化和價值觀的信心。

發表於2009/3/26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03-18

兩種兩岸關係

在海外有時受邀演講,遇到中國留學生和學者,最有興趣探問我對統獨的看法--更多的是要把我當作台獨樣本,要拿我論辯練拳。我總是告訴他們,兩岸的關係沒有統或獨,只有關係好或關係不好。兩岸關係不好的話,雖統猶獨。兩岸關係好的話,雖獨猶統。這樣一講,摩拳擦掌的鬥士們都陷入深思。

兩岸如果是經由武力或高壓強制而統一,或是未統一但是將台灣強行置於大陸的管控之下,則兩岸關係必然極度惡劣。屆時所謂的統一,無非是另一場內戰或族群仇恨的開端。台灣人民對大陸的感情更為疏離甚至敵對,大陸人民對台灣的觀感也絕對好不了。這就是雖統猶獨,甚至比台獨更糟。

假使中國政府能夠對台灣採取更寬容、寬厚的態度,重視兩岸實質關係的改善,甚至接受台灣的獨立現狀--要言之,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則兩岸的核心矛盾就立即且永久地解除。台灣與中國都能夠更沒有心理負擔和政治禁忌地,全然開放地追求一個新的、良好的關係;兩岸的來往會比任何時候更緊密。這就是雖獨猶統。

北京的最高決策者如果真的是以「全體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考量,則必然是選擇「好的兩岸關係」--即便是雖獨猶統;而不會選擇「不好的兩岸關係」--也就是雖統猶獨。從最近的一些政策和談話看來,中國政府領導人已經掌握了這關鍵的思路,傾向選擇「好的兩岸關係」。但是這是否是暫時的權謀,或者真的有新的思維,至少還要未來幾年的實踐來印證。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生針對兩岸經貿合作,指出要有三個適應: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情況、適應兩岸經貿交流的需求、適應兩岸經濟貿易的特點。其實這就是要在形式上有較多彈性,而在實質上不怕台灣占便宜的意思。平心而論,這是為好的兩岸關係在鋪路。從中國對台灣的策略來講,是一個較為高明的策略。

台灣內部對於新的兩岸經貿架構有著頗大的爭論,主要爭點無非是對台灣經濟究竟有無實惠,以及在政治上是否喪失主權這兩項。若中國確實更有彈性,也確實讓台灣擁有實益,那麼現在是台灣這邊必須決定如何應對。台灣是堅持拒絕比較有利呢?還是要求中國方面提出更大的誠意保證?又或者台灣內部的反對一方,能提出較能消除負面疑慮的方案?

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若要選擇「好的兩岸關係」這條路,就必須堅定立場,不要讓惡意再度滋生繁衍。現在有某些中國對台人員,連馬英九總統對通過四周年的「反國家分裂法」提出批評,也因此對馬英九政府展開攻訐。這類還是輕微者。往後在兩岸都會有看著勢頭朝向中方,就開始鼓吹要嚴厲對付台灣的敵意言論。這類言論,是造成「不好的兩岸關係」的因素,往後只會多不會少。中方領導者要好好思考,如何處理這類言論。 

刊登於2009/3/19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03-11

繁簡與兩岸之間

在中國,繁體與簡體漢字的爭論已經不是第一次。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在中國大陸內部造成爭論,也在全球華人圈引起一些討論。趁著這個文字之爭,大家來探討台海兩岸政權與華人文化的本質,不失為一個可以形成全球「華人文化圈」之「公共領域」的好時機。

為甚麼呢?因為文字是文化的最核心,全球使用漢字的華人,都會關心這個話題。而繁簡體字在台海兩岸分別存在,又牽涉了現代中國政治的一大弔詭--在一九四九年後代表中國的政權曾經近乎全盤否定中國傳統,而被逐出中國的政權卻成為某部分中國文化的傳人。這個話題夠複雜又夠敏感,最能引起華人社會的興趣。

全球華人其實缺乏一個「公共領域」,簡言之即是不為國家黨派和特別利益所左右而能理性交換意見的空間。好好來辯論漢字繁簡的問題,能夠激起華人社群彼此的認同感,促成不同國家的華人之間增進理解。我覺得應該要有來自不同社會的華文媒體共同發起,舉辦一系列繁簡漢字的公眾大辯論。

我是一定站在繁體這一方的,願意為漢字與華人文明的未來而論戰。華人世界裡的漢字分布大略是:中國和新加坡採用簡體字,台灣、香港使用繁體,居住在非華人國家的華人大部分也使用繁體。但是近幾十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到海外定居的多了,用簡體字的也多了。台灣人絕大多數支持繁體,最近看起來中國也有不少人支持繁體。

漢字簡化有其歷史,但這時候從歷史裡不見得找得到通向未來的道路。我的意思是,漢字究竟簡化了幾次,以及上個世紀到底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是漢字簡化的始作俑者,這對現在的論辯其實都已經不重要,更與未來漢字應該從繁從簡並不相干。許多支持簡體的論點有邏輯的謬誤。

繁體簡體與識字率幾乎無關。識字率與教育普及和經濟發展程度有關,由台灣的識字率比中國高即可得證。繁體漢字的形聲字較多,與語言結合緊密,因此反而容易學習記憶。有些支持簡體的人說,小孩子學習繁體字很苦。事實上教育讓孩子苦,並不是因為寫字筆劃多少,而是教育體制和理念以及社會競爭的問題。

還有些簡體派的人說,文字只是工具,只要能表達意思就好。這是把文字和文化思想的關係看得太簡單。文字可以表達多少的意思,取決於用這種文字所產生的文化有多豐富。漢字之所以能夠有異於拼音文字,正在於漢字傳達了更多視覺與聽覺的微妙感受。這也不必吵,去問問翻譯過中國文學作品的西方漢學家就知道了。

至於中國改用繁體字,是否有助於促使台灣與中國統一?這是有趣的想法。做為一個認同中華文化,卻不支持統一,但又希望見到中國進步的台灣人,我想說,若是追求統一,能夠成為促使中國政府做任何有利於人民、有利於文化的事情之誘因或理由,那麼就這麼做吧。

刊登於2009/3/1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03-04

兔首鼠首的民族情緒該反思了

中國人富起來了,但是該怎麼樣做世界的富人?中國人強起來了,但是強國該有的態度是甚麼?中國人要討回尊嚴了,但是到底甚麼是真正的人類尊嚴?中國人要洗刷歷史的恥辱了,但是有沒有辦法避免現在和未來的恥辱?

兩件嚴格來講不算是高級藝術品,更談不上甚麼國寶的銅製獸首在歐洲的拍賣過程,讓全世界見識到了中國民族主義激情的氾濫奔流。

一批在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從北京圓明園掠走的文物,輾轉多年後身價愈來愈高。其中有銅製的兔首和鼠首,本來是皇家花園裡報時水池的配件,近日在法國拍賣會上出現,成為新的中國民族主義發洩標的。

許多民眾抗議此次拍賣會。有中國律師團聲稱要打跨國官司來阻止拍賣,竟然找上了愛新覺羅家族--圓明園過去的擁有者清帝的後裔來做原告。接下來中國政府官員在民意壓力與媒體追問下,似乎是不得不表態地說出中方反對拍賣。

最高潮是一位愛國商人以神秘英雄姿態,用完全不合理的天價,拍得了就藝術與投資意義上都沒有那麼高價值的兔首和鼠首,然後說他不會去付這筆錢,因為那兔首和鼠首本來就是中國人的。

做為華人文化圈的一份子,雖然生長在台灣,我們對於大陸人民憤恨帝國主義欺凌的集體記憶和情緒,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但是做為能夠不受十三億人激情席捲的台灣人,卻必須冷靜地提醒:這樣搞不是個辦法。

中國內部有些頭腦清醒的人說,這樣做反而助長外國人炒作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甚至造成更多文物被盜賣至海外。也有些有識之士更深刻地指出,中國人不必永遠沉溺在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情結裡。

我更進一步建議:當代的中國人,根本應該放棄那種自卑又自大的思維。同樣從文物與中華文化的觀點出發,我舉兩個和台北故宮有關的例子,給當代中國知識界的朋友們做思考的題目。

一九六五年,國民黨政府在台北外雙溪籌建現在的故宮博物院。但是當時台灣財政困窘,百廢待舉,很難有餘力。美國石油及工業巨亨洛克菲勒聽聞此事即捐贈了興建費用,約當此時的新台幣六十億至八十億元。洛克菲勒所要求的回報,是讓他收藏「一只」宋代的汝窯作品。

今天中國人富起來了,但是有必要把流落在外的歷史文物全部買回嗎?中國人要做世界的富人,要把錢花在文化上,難道不能去收藏外國的藝術品、去贊助外國的藝術工作者,就像洛克斐勒?就算要誇示中國的富有吧,難道就只能去買回自己的國寶,不能去買別人的國寶?

第二件事,最近義大利想要邀請台北故宮去展出歷史文物,但是台灣方面要求義大利先有文物免扣押的立法才願意借展。也就是說,台灣方面擔心中國大使館或是民間組織會向義大利興訟要求扣押這些借展文物。

中國知識界朋友們,請藉這個例子想一想,中國民族主義這樣高張,到處索討文物,連台灣都害怕,這樣做是在伸張中國人的尊嚴呢?還是在封鎖中華文化的流傳呢?

發表於2009/03/04新新聞周奕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