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0-03-24

錯誤觀念下的台灣民主資產

民主是台灣最大的資產,許多人都這樣說。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的政府官員、各界菁英們,有多少人真的了解這寶貴的資產呢?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運用這份資產?有能力去推廣嗎?有能力去外銷嗎?這些疑問,可以從「台灣民主基金會」的人事爭議找到答案。

台灣民主基金會是亞洲第一個國家級的民主協助基金會。所謂民主協助(democracy assistance)是指先進民主國家的政府與民間團體,對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提供援助,促使其民主化。這當然是含有意識形態的,也就是推廣西方式,特別是美國式的自由主義民主。

美國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從九零年代後期,就鼓勵台灣加入民主協助事業,但當時政府並不積極。政黨輪替後,外交部次長高英茂將其視為己任,極力推動,直到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小布希政府發動全球反恐聯盟,當時陳水扁政府發現美中戰略情勢丕變,為了配合美國,才在二零零二年召開的國安會議中,將成立台灣民主基金會列為第一項決議,並由外交部每年撥款捐助;且為了爭取國會支持,在章程中明定由立法院長擔任董事長。

在這樣特定戰略思考下成立的台灣民主基金會,政治色彩當然非常濃厚。不論如何,推廣民主對台灣終究是有利的。且不論一年區區一億五千萬新台幣的經費(而且其中只有四千萬用於國際民主協助,其餘用於補助政黨及國內團體),究竟能否幫上緬甸、越南乃至中國大陸的民主人權運動,光是談其中的國際宣傳效果,對台灣的民主形象當然是有加分的。

但是,很可惜地,這樣一個有著推廣普世民主的崇高理想,又符合國家利益的基金會,在兩任政府的錯誤認知和定位下,並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從民進黨到國民黨政府的外交部,一直認為台灣民主基金會,猶如國際合作基金會(國合會)一樣,是屬於該部管轄的。就政府會計來說,外交部必須為台灣民主基金會負責,是沒有錯。但是台灣民主基金會既為國家級的基金會,應該超越政府黨派而獨立運作,外交部則謹守其做為基金會的最大捐助者角色即可。

台灣民主基金會脫離政府控制而獨立運作,方能夠發揮其推廣普世民主與促進國家利益的功能。第一個原因,外國的民主人權團體,能夠比較坦然地接受贊助,而不必去解釋為何拿台灣政府的錢。第二個原因,民主基金會有時候會做些與官方外交政策看似違背的事情,比如資助某些國家的反對黨或反政府的人權組織。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常常做些與國務院(外交部)政策不合拍,但是卻符合美國長遠利益的事情,由於國務院無法直接管轄基金會,反而使得兩者有著黑白臉分工的空間。

獨立於政府而能夠促進國家利益,這種微妙的關係,是我們不懂辯證思考的政府決策者所無法想像的。陳水扁總統把民主基金會視為表演舞台,每年要辦邀請外國卸任元首來台的大秀,目的是榮耀他自己。高層也把基金會當做提款機,要辦些國際活動就要求基金會贊助個幾百萬,渾然不知民主協助基金會的正職是支持外國的民主人權團體。

決策者觀念的錯誤,在人事安排上暴露得很明顯。過去的兩任執行長高英茂和林文程都是中國研究學者,並且是外交部或國安會背景,把基金會當做學術資源和政策工具來運用,卻沒有民主運動的經驗,甚至對台灣民主化的歷史所知有限,幾乎無法與外國民主工作者對話。現在新任的執行長黃德福算是研究民主化的學者出身,但卻是站在威權政府的立場研究民主化,更不曾有民主運動的參與經驗,其對於台灣民主究竟有多深的體認?又能否得到國際民主人士認同與尊敬?在在令人存疑。

寶貴的台灣民主資產,為何無法發揮最大的綜效,從這些觀念與人事問題就可以窺知一部分答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