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9-10-07

中國對北韓施加柔性壓力

在建政六十年的「十一」慶典之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旋即訪問北韓(朝鮮)。在平壤的街頭上,婦女穿著鮮豔華麗的傳統服飾,學童配戴著紅領巾,舉著「世世代代鞏固朝中友誼」的字牌,溫家寶先生獲得極為盛大的群眾歡迎,據報導群眾總數超過三十萬人。當然,最重要的並非這類歡迎儀式。

在訪問結束前,溫總理取得了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先生的承諾:願意在與美國的雙邊對話有進展的情況下,重新回到停滯了一年的六方會談,來處理朝鮮核武問題。假使北韓真能夠在中方斡旋之下,重回六方會談,甚至真的放棄核子武器的製造和試驗,那麼這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國對區域和平的重要貢獻。

無庸諱言,在南韓、在日本、在歐洲、在美國,甚至在中國,觀察家們都對北韓的誠意有相當程度的存疑。畢竟,北韓從操弄核武議題上,已經獲得不少政治與經濟利益。首先是朝鮮勞動黨政權本身的生存攸關問題。若沒有核武及不按牌理出牌的極端主義策略發生嚇阻作用,金正日總書記的統治集團可能已經被南韓及美國勢力所顛覆。

再者,北韓共黨是一個武力至上的政權--前領導人金日成曾有著名的「先軍政治」理念,是國政的指導方針之一。雖然金正日也口口聲聲說,朝鮮半島的非核武化,是金日成的遺願,但是「先軍」與「非核」不過是金氏父子的兩手策略。北韓是否真的願意放棄核武?相信的人不多。

縱使對北韓放棄核武的誠意並不樂觀,但是東北亞相關的各國政府都希望平壤能夠回到和談機制,至少可以讓北韓政府的意向公開透明,也讓危險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中國是唯一一個對北韓仍有直接影響力的國家,因此北京成為首爾、華盛頓、東京和莫斯科共同引領企盼的希望所在。

中共與北韓在六十年來的國際關係史上,曾經有過唇齒相依的患難交情。中國改革開放乃至大國崛起之後,與北韓的關係更為微妙--中國人在北韓看到過去的中國,那種極端封閉威權和個人崇拜相當熟悉;也有北韓人把中國看成未來的朝鮮,在北韓人所能夠得到的外界知識,中國不僅富庶,甚至很弔詭地還是自由的天地。

正因為複雜的歷史情感和未來想像,中國能夠對北韓施以強大的柔性壓力。除掉溫家寶訪問帶去的無償經濟援助不談,溫總理此次感性地憑弔韓戰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墓地,讓平壤政府體會到北京是現在他們唯一的依靠。但另一方面,北韓也認知到中方對北韓的耐性已經愈來愈少,畢竟中國與北韓在世界上的地位與角色已經有天差地別,遠非六十年前可以同日而語。平壤若不把握機會,只怕到時候連唯一的靠山也沒了。

在中共建政六十年的歷史時刻,中國正應該擔負起世界大國的責任,發揮正面的影響力,以和平共生的理念來化解國際爭端。如此的做法,將會比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更能夠獲得各國人民的尊敬。

發表於2009/10/07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