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9-09-30

中共建政六十周年的兩岸關係

十月一日是中共建政六十周年。所謂建政,即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也有說是建國。建政或建國之差別,與中共對兩岸問題的論述大有關聯。如果說是建國,則意味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所建立的中華民國是不同的國家。

此說成立,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從中華民國分裂出來的新國家(因中華民國並未消滅,中華民國在台灣殘存又透過本土化及民主化而獲得新生,成為台灣的中華民國),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是一種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顯然不是一般的國與國關係)。

對於絕大多數一九四九年之後出生的台灣人來說,建政也好,建國也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實實在在是另外一個國家。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否認與歷史中國的文化淵源,更不代表我們不願意與大陸人民有更密切的關聯。另外一個國家,不等於敵意,只是一般人的直覺和常識而已。

中國共產黨希望兩岸人民都感覺同屬一個國家。這次建政六十周年,中共邀請了許多台灣政商學界人物到天安門城樓去觀禮。但即使是抱著大中華民族情懷的台灣人,除了極少數當年嚮往社會主義(又隨著共黨轉向擁抱市場經濟)的左統人士,恐怕都很難傾心去認同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的這個政權。

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則是首鼠兩端,不知道該教自己的國民把兩岸想成是一個國家呢,還是兩個國家。十一的北京慶典,台灣政府懇求具有僑務委員身分的海外僑民「儘量不要參加」。但是在幾乎毫無心理建設的情況下大力推展兩岸交流,人民該怎麼去設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界線與關係?國民黨政府沒有提供邏輯一貫的說法。

中共建政六十年,應該是兩岸都該好好回顧和展望的時間點。六十年的兩岸關係,從中共的政策角度來看,分為武力解放及和平統一的兩個階段,從一九七九年的「告台灣同胞書」做為分段點,兩個階段各三十年。到最近幾年,中共才越來越有自信,發現用非武力的方式對台灣有較大的影響力。

從台灣與美國的政策角度來看,則分為美國對台有邦交及沒有邦交,或是沒有台灣關係法及有台灣關係法兩個階段,也是劃分在一九七九年,兩個階段各三十年。美國相當在意中共建政六十年這個時間點上的兩岸關係--國防及外交官員重申對台灣軍售的承諾,支持一個強大的台灣,也鼓勵兩岸開始建立互信機制,目的是要穩住台海局勢。

三十年敵對,三十年低盪;三十年封閉,三十年開放。邁入下一個三十年的此時,兩岸關係顯然進入了新的階段。兩岸的政府都該對自己和對方的國家理論重新思考定位。中共該準備承認(台灣的)中華民國,以此為基礎去建構未來的兩岸發展。台灣更亟需建立一種獨特國家理論,超越國民黨與民進黨對立的歷史觀,形成新的共同體意識,在這新的共同體意識之上,才有辦法開展兩岸的種種可能性。

發表於2009/09/30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