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民政府遷台六十周年。自一九四九年所奠立的台海兩岸兩個政體、兩個華人國家分立對峙的區域局勢,是台灣、中國、美國、日本之間關係的結構和基礎。從一九四九年至今的六十年,又可以分為兩段。前三十年,是沒有(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的時代,即是美國強力支持台灣的蔣氏國民黨政權,共同對抗共產中國的年代;後三十年,則是有台灣關係法的時代,也是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而將台灣放置在較為消極的地位但又維持著一種模糊承諾的階段。
美國在台協會(AIT)即是台灣關係法的產物,是這三十年來台美關係的象徵。這個星期,美國在台協會終於在台北內湖動工興建新的館舍。誰都知道,美國在台協會事實上就是美利堅合眾國駐台灣中華民國的大使館。但是美國在台協會在台北市信義路的舊辦公室,非常具體地呈現出美國在處理對台灣關係的謹慎、卑屈--信義路館舍一點都沒有美國大使館該有的樣子,沒有美國國旗,沒有美軍駐衛。排隊辦簽證的,以及要搞反美示威的,都必須在路邊人行道上進行。
許多美國公民到台灣來,發現在台灣的美國大使館比起全世界任何國家的美國大使館都窄小、侷促、寒酸,起先都會很訝異。畢竟台灣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且不提戰略上的重要性。等到他們理解到,美國在台協會並不是為了省錢,也不是沒有土地房舍,而是刻意裝出低調,只為了表示這裡不是一個大使館,表示美國與台灣沒有正式邦交,很多美國人都因他們自己的國家如此低聲下氣而感到羞愧。
美國在台協會動工興建新館舍,占地六公頃多,土地租期九十九年,工程總經費五十多億台幣,甚至傳聞未來可能如其他國家的美國大使館由海軍陸戰隊守衛,這似乎象徵著美國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的三十多年以後,與台灣也要進行某種關係正常化--仍然沒有邦交,仍然以台灣關係法為基礎,一切照舊,但是不必像過去那麼畏首畏尾。此時的短期背景,正好是馬英九總統的台灣政府與美國關係的大幅改善。
在陳水扁前總統第二個任期的破壞性操作之後,台美關係在馬英九總統主政下穩定地回復,美國政府對台灣提供的空間也會隨之寬鬆。近日內馬總統將第三度出訪,目的地是中美洲的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途中會過境美國夏威夷,屆時將有參訪活動,並且與夏威夷州長餐敘。中國外交部雖仍發言反對任何外國的政要與台灣官方來往,但是這樣的聲明無非是例行公事,對美國不會有影響。
美國學界與政界對馬政府有良好評價是不爭的事實。短期內台美關係可望繼續穩定增進,而這樣的發展將考驗台灣、中國、美國三方的利益是否真的可以協調並進而不必經歷波折衝突。對於台灣的反對黨來說,拼命唱衰或是告馬政府的洋狀未必有實質作用,仍該努力建構出能夠改善台灣與美國和中國關係的政略才有意義。
發表於2009/06/24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