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競選的時候告訴我們要維護台海現狀。就任以後,他的路線並不是在維護現狀,而是大幅地改變現狀。改變現狀是遲早的事情,畢竟這現狀是不可能永遠維繫的。問題是,改變應該要朝向兩岸雙贏,而非台灣片面認輸。很可怕的是馬總統似乎正帶著台灣朝向後者走去。
上週五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亞洲版頭條報導,中國使用外匯存底購買哥斯大黎加的政府債券,條件是要求哥國政府和台灣切斷長達六十三年的外交關係,轉而與中國建交。金融時報的獨家消息指出,在2007年6月1日,中國外長楊潔箎和哥斯大黎加外長簽訂了協議,將中國購買三億美元的政府公債與另外一億三千萬美元的援助,清楚地和哥國的外交轉向掛鉤起來。
世界各國早有的憂慮被證實了--中國動用其一兆八千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存底為武器,來借貸或餽贈給各國政府,以遂行其外交目標。而台灣應該憂慮的則是:我們是中國金錢外交最直接的受害者,但是馬英九總統的政策,不僅沒有讓我們減輕傷害,反而讓我們更脆弱、更無助地暴露在中國的攻勢之下。
我們的中華民國,被馬英九總統定位為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競爭著「一個中國」代表權的政體。依照馬英九的理論,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一個國家裡兩個競爭的政權。在冷戰的年代,這種理論提供了西方世界支持自由中國對抗共產中國的理由。但是這樣的理論只適用於冷戰,卻無法在此時幫助台灣立足,甚至將把中華民國推到滅亡之境。
這不是危言聳聽:只要中華民國的各個邦交國--在我們片面外交休兵之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逐一擊破,邏輯上,中華民國就亡國了。因為根據馬英九的理論,中華民國並不是代表台灣,而是代表大中國。各邦交國改變承認的意涵,即是將中國代表權的承認,從中華民國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如果不是台灣,而又不被承認代表中國,那麼中華民國將何以依附?將何以憑藉?
或許馬英九先生要說:不管別人是否承認,我們就繼續宣稱我們代表中國吧。這和馬先生在金門說的「內戰結束」是違背的。如果兩岸不是兩國關係,而是兩個政權競爭著大中國的代表權,那麼就是內戰狀態的延續,只是沒有砲火而已。大中國代表權的競爭,難道不是早就勝敗分曉了嗎?難道全世界會有任何人相信,中華民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有資格代表中國嗎?
我不是站在台獨的立場批評馬英九--那要看台獨如何定義。我是要提醒馬總統,你真的錯了。從維護中華民國生存與利益的角度,馬總統應該堅持他在選舉中所講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從「中華民國代表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大陸」--這樣顛撲不破的事實出發,才能為兩岸找到超越歷史糾葛的第三條路。
發表於2008/9/18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