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8-09-10

從國家到非國家

「兩國論」並沒有消滅「中華民國」,相反地,「兩國論」對內對外都保護了「中華民國」。九年來,在國民黨內反李登輝勢力的極力渲染扭曲之下,「兩國論」似乎成了「台獨」的代名詞,而李登輝前總統則被國民黨和共產黨聯手打成了中華民族的罪人。到底「兩國論」的真相如何?這是一個詭譎的歷史公案,由於李登輝先生的立場確實有過太大幅的擺動,另方面則恰好因為「兩國論」確實是對台灣有利的一個國家和兩岸理論,導致「兩國論」被國共兩黨共同抵制。

日前,馬英九先生大幅撤退到提出「非國的特殊關係論」;而李登輝先生又再度轉向至急進的台獨路線,也放棄了兩國論。此後,屬於中間路線的兩國論,或將遭受急統和急獨兩條路線的擠壓而埋藏在歷史的塵土之中。今天,我撥開兩國論的蒙上的塵埃,拿來比對馬英九先生的新論述,指出馬英九論述的錯誤和危險。此外,也要強調兩國論並非李登輝先生的私產,而是台灣民主和兩岸關係發展階段的理論結晶。我所講的這套兩國論,名稱上未必要叫做兩國論,也可以和李登輝無關,但那是台灣應該採取而很不幸沒有採取的正確路線。

「兩國論」並不是「一邊一國」。在「兩國論」之後五年,由陳水扁前總統提出的「一邊一國」,是個規範性的(normative)或應然的論述,也就是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應該是兩個國家,而且要永遠是兩個國家,因此隱含了對抗性的思維。「兩國論」則只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或實然的論述,企圖說明台海兩岸的歷史和現狀,並沒有要求台灣和中國大陸永遠是兩個國家,換言之仍然保留政治統合的可能性,甚至是為兩岸雙贏的政治統合模式奠立了理論基礎。這是說,「一邊一國」是「台獨」,但「兩國論」並不是「台獨」。更進一步,兩岸要有良性的政治統合,必須建立在「兩國論」之上。

廣受批評但卻根本沒有被正確認識的「兩國論」到底是什麼?大略上,一九一二年建立的中華民國是舊國家,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新國家從中華民國獨立出來,並取得了絕大部分的舊國家的領土,但是舊國家並沒有消滅,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繼續存在著。直到一九九一年終止動員戡亂,中華民國才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理獨立,同時也確立了中華民國只限於台澎金馬的事實主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存在,兩個都是國家,但兩者的關係又不是一般的國與國關係,所以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馬英九總統所發表的「特殊關係論」與「兩國論」的差異,並不是在於他反台獨--因為「兩國論」並不必然導向台獨,而在於他取消了中華民國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為一個國家的地位。馬英九先生以為,他把兩岸都降格為非國家,就代表兩岸的對等,這是一廂情願至極的念頭。馬先生不可能取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資格,他唯一取消的是中華民國的國格,他只能讓支持台灣中華民國的海內外民眾和外國友人心寒齒冷而已。

從馬先生擔任國民黨主席和競選總統期間,我就一再指出,馬英九的國家理論非常凌亂而薄弱。這不能怪罪哈佛法學院,因為哈佛法學院本來就不提供台灣的國家理論。建構國家定位的理論,是政治領導者兼為一個政治思想家的責任,從任何一本書都讀不到,從任何一所學校或任何一位教授也學不到。現在,馬先生片面、武斷、未經任何公開討論,擅自取消了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稱做為一個國家的資格,這是對所有支持台灣中華民國者的否定。從國家到非國家,這樣的總統讓人不僅是遺憾而已。

發表於2008/9/11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