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百萬人民反貪腐是一種新公民運動,有些人說不是。不論是或不是,紅衫軍的公民運動潛力,被藍綠兩股政治力量所夾殺是事實。我在這個專欄談過:「藍綠對抗是自我實現的預言」。當主要的政治行動者都抱著犬儒的態度,則所有的政治議題自然都將落入藍綠對抗;而試圖打破藍綠對抗的嘗試,不僅注定徒勞無功,甚至反將回頭鞏固、強化這兩極對抗的體制。
紅衫軍的偃旗息鼓有其結構因素。群眾運動是非制度性的力量,雖然短期內能夠激起巨大動能,但不能持久。政黨、政府和大眾媒體是制度性的力量,有龐大的資源、持續力和戰略縱深,對於群眾運動往往能夠以逸待勞,予以擊潰或收編。
紅色群眾就是這樣被綠色和藍色的制度力量所共同打擊、消耗和封鎖而終於落敗。在綠的方面,原本用來護持台灣主體的「本土意識」,遭受陳總統以及部分民進黨人濫用,作為保護個人權力的工具,以此動員更大的群眾力量來迎擊紅衫軍,將一個可能的公民運動封鎖在黨派對抗的範疇,這是明顯的事實,我也已經強烈批判。
比較隱諱的事實是藍色力量對紅色群眾的消費、剝削、封鎖和背棄,這部份較乏人點破和批判。國民黨高層都心知肚明,陳總統下台後的政局對馬英九主席不利。然而為了向群眾交代,不能不配合演出。親民黨宋楚瑜主席甚至不惜擔任配角來獲取政治資本。至於多數國親新黨的公職人員和候選人,無非也是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而去討好群眾。一旦運動可能連累到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他們對運動的支持也就立即消退。
最為嚴重的是:藍色力量封鎖了紅色群眾從反對陳總統個人轉向追求制度改革。照理說,制度改革才是公民運動的終極目標。要防止總統貪腐濫權,一定要修改現行憲法曖昧不明的權責劃分,建立適合台灣多元社會性質的議會內閣制。然而部份同情馬英九先生的輿論領袖,極力封鎖反貪腐運動轉向修憲訴求。這是為了反貪腐運動呢?還是為了迴護馬英九先生的總統之路?對他們來說,維護藍色制度力量是不是比呵護公民運動更重要?照顧馬英九先生個人,是不是比改進台灣的民主制度更重要?
施明德先生過去所從事的民主人權鬥爭,從來沒有以對付任何個人為目標──即使是將他下獄的蔣氏父子。相反地,過去的反對運動,總是以推倒反人權的政權、改革不民主的制度為目標。我相信反貪腐運動也應該如此。紅衫軍可望再起,但必須正視藍色制度力量的箝制,更必須以制度改革為終極訴求。唯有制度改革,質言之,也就是內閣制修憲,才有可能讓群眾的熱望落實,讓人民的汗水與淚水不會平白蒸發飄散。
真正理解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人都知道,制度改革才是群眾運動的出路。
2006-10-16
2006-10-02
台獨的名目與實質
支持台獨的人最大的悲情,不在於台灣沒有獨立,而在於搞不清楚台獨運動的目標為何,使得台獨的理想被政黨或個人所利用而淪為工具。台獨成為「名目台獨」,不再具有實質的意義;甚至對真正的理想還造成巨大的傷害。
描述台灣國家定位最好的一份文件,就是民主進步黨在一九九九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它開宗明義說:「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說明了:台灣已經是獨立的,不需要再獨立一次。現行憲法是正當的,不需要再制憲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以外的另一個國家。
這就是我所謂的實質獨立。台灣的實質獨立,也是中華民國存在的基礎。因此台灣實質獨立是全體台灣(中華民國)國民的根本國家利益,不分黨派要團結維護。
但是台灣的實質獨立,不是基於固有領土,也不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沒有一九五零年的韓戰,杜魯門政府不會派艦隊協防台海,隔年的舊金山合約也不會成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基礎。
台灣的實質獨立雖不是歷史的必然,但卻已成為台灣人民堅定不移的選擇。這是由於九零年代的民主化,等同於漸進式的人民自決,讓日本帝國投降後一度無主的福爾摩沙,確定由在其上生活的全體人民所共同擁有。
到這裡,台灣的實質獨立已經達成,剩下的是如何去鞏固──「現狀」。想要維持現狀的人,就是在支持台灣的實質獨立。想要台獨的人,也必須維護現狀。
維持台灣實質獨立的因素有三:美國在亞洲安全體系裡的優勢地位;中國崛起但不稱霸的國家目標;以及台灣的民主化。
在這三個因素之上,判斷一個政治動作或政策是否有助於台灣實質獨立,也有三個判準:有沒有讓美國更支持?有沒有讓中國更容忍?有沒有讓台灣內部更團結?
從這些判準來看,陳總統這六年來對於實質台獨的貢獻大致是負面的。
前年的三二零公投是最為惡質的個案。陳總統曲解公投法第十七條的立法意旨,硬把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被動統獨公投,轉成主動非統獨公投;得到的是一個政策意涵不明的結果,還造成美國對台灣的疑慮提高,中國對台灣的敵意增加,而台灣內部的對立更加嚴重。
現在陳總統又要在原本已極為困難的憲改工程中,加上對台灣實質獨立毫無幫助的領土議題。如果讓他鼓動成功,可以預見的結果是修憲破局、美國警告、中國反對、人民對抗,台灣民主的前途更加黯淡。
台灣的愛國者們所能預見的最大悲傷莫過於此:一群可愛的人民,希望領導者能夠將台灣帶到正常國家,因此熱情地回應這領導者看似夢想成真的名目口號。然而這領導者並不是真的要推進台灣的實質國家利益。他要的是動員這群人民來為他對抗另外一群。
對此,我們能做的不多,只能有如僧人般苦苦地為大眾分說:不要被名目所惑,要看穿事物的本質。
描述台灣國家定位最好的一份文件,就是民主進步黨在一九九九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它開宗明義說:「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說明了:台灣已經是獨立的,不需要再獨立一次。現行憲法是正當的,不需要再制憲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以外的另一個國家。
這就是我所謂的實質獨立。台灣的實質獨立,也是中華民國存在的基礎。因此台灣實質獨立是全體台灣(中華民國)國民的根本國家利益,不分黨派要團結維護。
但是台灣的實質獨立,不是基於固有領土,也不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沒有一九五零年的韓戰,杜魯門政府不會派艦隊協防台海,隔年的舊金山合約也不會成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法律基礎。
台灣的實質獨立雖不是歷史的必然,但卻已成為台灣人民堅定不移的選擇。這是由於九零年代的民主化,等同於漸進式的人民自決,讓日本帝國投降後一度無主的福爾摩沙,確定由在其上生活的全體人民所共同擁有。
到這裡,台灣的實質獨立已經達成,剩下的是如何去鞏固──「現狀」。想要維持現狀的人,就是在支持台灣的實質獨立。想要台獨的人,也必須維護現狀。
維持台灣實質獨立的因素有三:美國在亞洲安全體系裡的優勢地位;中國崛起但不稱霸的國家目標;以及台灣的民主化。
在這三個因素之上,判斷一個政治動作或政策是否有助於台灣實質獨立,也有三個判準:有沒有讓美國更支持?有沒有讓中國更容忍?有沒有讓台灣內部更團結?
從這些判準來看,陳總統這六年來對於實質台獨的貢獻大致是負面的。
前年的三二零公投是最為惡質的個案。陳總統曲解公投法第十七條的立法意旨,硬把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被動統獨公投,轉成主動非統獨公投;得到的是一個政策意涵不明的結果,還造成美國對台灣的疑慮提高,中國對台灣的敵意增加,而台灣內部的對立更加嚴重。
現在陳總統又要在原本已極為困難的憲改工程中,加上對台灣實質獨立毫無幫助的領土議題。如果讓他鼓動成功,可以預見的結果是修憲破局、美國警告、中國反對、人民對抗,台灣民主的前途更加黯淡。
台灣的愛國者們所能預見的最大悲傷莫過於此:一群可愛的人民,希望領導者能夠將台灣帶到正常國家,因此熱情地回應這領導者看似夢想成真的名目口號。然而這領導者並不是真的要推進台灣的實質國家利益。他要的是動員這群人民來為他對抗另外一群。
對此,我們能做的不多,只能有如僧人般苦苦地為大眾分說:不要被名目所惑,要看穿事物的本質。
2006-09-18
藍綠對抗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什麼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股市會崩盤。」
「經濟會恐慌。」
「我們不會贏。」
「做什麼都沒用的。」
「權力都會落入壞人的手中。」
「所有政治問題最後都會淪為藍綠對抗。」
「股市會崩盤」的謠言之所以成真,是因為投資人認為其他人會受到謠言的影響,所以他也必須對謠言做出反應。於是殺出的殺出,造成股價的滑落。股價一直滑落,又證明了殺出的正確性,如此直到崩盤。
藍綠對抗的政治預言之所以成真,也是因為從政者認為人民必定會用藍綠二分來看待政治議題。為了迎合選民,或至少不要觸怒選民,從政者最好也跟著趕快採取藍綠二分的立場來表態。
在台灣,大部分的政治議題,起始時很可能是很單純的,是有黑白而不是藍綠的;爭論一旦啟動,就沿著政黨的界線逐漸展開,隨著藍綠對抗的升高,終於搞到各曝其短、互相詬罵、沒有是非、一個沒有收場的收場。下次,同樣的劇情再度上演。
藍綠極端政客要從中獲利,因此極力剝削這一結構。這是藍綠對抗的預言每每實現的主要原因。每當極端政客在政治爭議中取得發言權,原本冷靜客觀的民眾,情緒就開始被動員。但是他們不是被「我方」的政客所動員,而是被「對方」的政客所動員。王世堅頂多拿到幾萬張綠色選票,但是卻足以激怒幾百萬藍色選民。鄭麗文未必真的吸引藍色選民,但可能造成綠色民眾足夠的反感。
小政客的行徑是自私,但為惡有限。最為自私的是高層政治領導者,不僅也要從這藍綠對抗裡面獲利,更不擇手段地升高這對抗,加深社會的分裂。邱義仁振振有辭地辯護藍綠對抗的族群基礎,忘記了政府的責任是消弭這問題而不是惡化它。游錫堃比較不需要理論,直接、公開(在國內和國際)把一半國民當作敵人。至於陳總統,他連曾經投票給他的六百萬人中大多數人的觀感也不顧了,緊拉著一群人民去對抗另外一群人民。
當藍綠對抗的經驗一再被證實,人民大眾的預期心理就一再被強化而鞏固。預期心理被惡質政客所認知,自然能夠重複操作,終至訓練成為條件反射。一旦有政治爭議事件發生,藍綠民眾都緊盯著電視機,等著「對方」有任何過激或惡質行為發生,然後引為自己攻擊和辯護的論據。而藍綠雙方的政客,總是源源不絕地提供過激和惡質的表現,讓人民和人民之間的對抗,永遠不缺火柴和汽油。
藍綠對抗的政治預言之所以一再實現,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藍綠陣營內部反省批判力量的微弱、怯懦、鄉愿。從政者通常比一般民眾更能預測政治風向,也就比一般民眾更犬儒,更相信「所有的政治問題最後都會落入藍綠對抗」。他們總是等到事情真的演變成藍綠對抗了,才機巧地說「果然沒錯」,然後順勢採取黨派性立場。他們忘了自己應該是有遠見的領導者,不是庸懦的追隨者,更不是猥瑣的投機者。如果他們在事情還沒演變成藍綠對抗的時候就起而發聲,或許有一群(如果不是很多)頭腦清醒的人民會呼應。
所有自我實現的預言,都有其現實基礎存在,否則不會一再發生。愈是自認為世故的人,愈是相信這些預言。唯有勇敢天真的人們,才能夠打破預言。新世代的台灣愛國者,有一個不可迴避的使命,即是打破這藍綠對抗的宿命。
「股市會崩盤。」
「經濟會恐慌。」
「我們不會贏。」
「做什麼都沒用的。」
「權力都會落入壞人的手中。」
「所有政治問題最後都會淪為藍綠對抗。」
「股市會崩盤」的謠言之所以成真,是因為投資人認為其他人會受到謠言的影響,所以他也必須對謠言做出反應。於是殺出的殺出,造成股價的滑落。股價一直滑落,又證明了殺出的正確性,如此直到崩盤。
藍綠對抗的政治預言之所以成真,也是因為從政者認為人民必定會用藍綠二分來看待政治議題。為了迎合選民,或至少不要觸怒選民,從政者最好也跟著趕快採取藍綠二分的立場來表態。
在台灣,大部分的政治議題,起始時很可能是很單純的,是有黑白而不是藍綠的;爭論一旦啟動,就沿著政黨的界線逐漸展開,隨著藍綠對抗的升高,終於搞到各曝其短、互相詬罵、沒有是非、一個沒有收場的收場。下次,同樣的劇情再度上演。
藍綠極端政客要從中獲利,因此極力剝削這一結構。這是藍綠對抗的預言每每實現的主要原因。每當極端政客在政治爭議中取得發言權,原本冷靜客觀的民眾,情緒就開始被動員。但是他們不是被「我方」的政客所動員,而是被「對方」的政客所動員。王世堅頂多拿到幾萬張綠色選票,但是卻足以激怒幾百萬藍色選民。鄭麗文未必真的吸引藍色選民,但可能造成綠色民眾足夠的反感。
小政客的行徑是自私,但為惡有限。最為自私的是高層政治領導者,不僅也要從這藍綠對抗裡面獲利,更不擇手段地升高這對抗,加深社會的分裂。邱義仁振振有辭地辯護藍綠對抗的族群基礎,忘記了政府的責任是消弭這問題而不是惡化它。游錫堃比較不需要理論,直接、公開(在國內和國際)把一半國民當作敵人。至於陳總統,他連曾經投票給他的六百萬人中大多數人的觀感也不顧了,緊拉著一群人民去對抗另外一群人民。
當藍綠對抗的經驗一再被證實,人民大眾的預期心理就一再被強化而鞏固。預期心理被惡質政客所認知,自然能夠重複操作,終至訓練成為條件反射。一旦有政治爭議事件發生,藍綠民眾都緊盯著電視機,等著「對方」有任何過激或惡質行為發生,然後引為自己攻擊和辯護的論據。而藍綠雙方的政客,總是源源不絕地提供過激和惡質的表現,讓人民和人民之間的對抗,永遠不缺火柴和汽油。
藍綠對抗的政治預言之所以一再實現,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藍綠陣營內部反省批判力量的微弱、怯懦、鄉愿。從政者通常比一般民眾更能預測政治風向,也就比一般民眾更犬儒,更相信「所有的政治問題最後都會落入藍綠對抗」。他們總是等到事情真的演變成藍綠對抗了,才機巧地說「果然沒錯」,然後順勢採取黨派性立場。他們忘了自己應該是有遠見的領導者,不是庸懦的追隨者,更不是猥瑣的投機者。如果他們在事情還沒演變成藍綠對抗的時候就起而發聲,或許有一群(如果不是很多)頭腦清醒的人民會呼應。
所有自我實現的預言,都有其現實基礎存在,否則不會一再發生。愈是自認為世故的人,愈是相信這些預言。唯有勇敢天真的人們,才能夠打破預言。新世代的台灣愛國者,有一個不可迴避的使命,即是打破這藍綠對抗的宿命。
2006-09-04
黨工與黨棍
黨工,是為政黨做工的人。黨棍,是為政黨打人的人。為政黨做工,是希望推動政黨實現理想。為政黨打人,則是要從中獲取利益。
黨棍這個名詞,有些人可能沒聽過,有些人可能已經忘卻。在還沒有民主化的時代,所謂的「黨」指的是特定的某黨,而「黨棍」自然是該黨所專有。
在那個時代,只要有人批判領導者、質疑政府的政策,就會有一群人,非常積極地跳出來,用各種手段來修理這些異議者。在那個時代,他們被叫做黨棍。
有些黨棍的手段過於骯髒,有水準的政黨工作者都不屑為之。這種黨棍,特別受到當權派的感激與疼愛,因為他們願意為了捍衛當權者而弄髒自己的雙手、賠上自己的臉皮。
到了民主的時代,有了不同的政黨。時代不同,政黨不同,但是人性大抵有其類似之處。每個政黨的裡面和外面,總是會有願意為了捍衛當權者而弄髒自己雙手、賠上自己臉皮的人。
威權時代的黨棍,手段比較兇殘,能夠陷人入獄,甚至取人性命。民主時代的黨棍,則只能夠用較小型的伎倆來對付異議者,例如毀人名譽、例如限制言論空間。然而黨棍們不分青紅皂白、黨性高於人性的心態則是一致的。
黨棍在平時並不受到重視。政黨在正常狀態下所倚賴的是黨工,而不是黨棍。政黨的日常工作繁瑣艱鉅,需要黨工持續的付出。政黨要爭取民眾的支持,靠黨工辛勤地服務。
一旦領導中心需要鞏固,黨棍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當權者在遭受質疑批判之際,最需要黨棍的維護──特別是在當權者的行為實在很難合理辯護的時候。
這時候,正常的從政者和黨工,都已經無法發揮功能。因為當權者的行為,與這些黨工平時向民眾所宣揚的政黨原則和理想相違背。黨工即使想要努力維護「本黨」,畢竟無法扭轉人民的是非之心。更何況民主政黨裡的許多黨工,是正直而誠實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是國家利益高於黨派利益的愛國者,他們未必願意犧牲自己的原則來為當權者辯護。
黨工落寞之際,黨棍昂揚之時。當黨工與從政者皆因為不齒當權者的行為而沉默,黨棍就成為當權者唯一的依靠。黨棍揮舞,忠良噤聲。
黨棍為了懲罰異己,都必須宣稱自己是政黨理念的最忠實擁護者,是政黨紀律的最嚴格執行者。事實上黨棍不可能有理念。因為他們所效忠的是權力。只要是脫離當權派掌握的同志,就是他們的敵人。在最戲劇化的例子裡,他們為今日的當權派興奮地、毫不留情地追殺昔日的領導人。
黨工應該是愛國者,因為政黨的目的是促進國家進步。黨棍卻不可能是愛國者,因為在黨棍的心目中,個人高於政黨,政黨高於國家。黨工與黨棍難免是會對立的,因為黨工要為政黨爭取人民的支持,而黨棍卻會在短期內毀掉黨工長期辛勤累積的成果。
黨棍這個名詞,有些人可能沒聽過,有些人可能已經忘卻。在還沒有民主化的時代,所謂的「黨」指的是特定的某黨,而「黨棍」自然是該黨所專有。
在那個時代,只要有人批判領導者、質疑政府的政策,就會有一群人,非常積極地跳出來,用各種手段來修理這些異議者。在那個時代,他們被叫做黨棍。
有些黨棍的手段過於骯髒,有水準的政黨工作者都不屑為之。這種黨棍,特別受到當權派的感激與疼愛,因為他們願意為了捍衛當權者而弄髒自己的雙手、賠上自己的臉皮。
到了民主的時代,有了不同的政黨。時代不同,政黨不同,但是人性大抵有其類似之處。每個政黨的裡面和外面,總是會有願意為了捍衛當權者而弄髒自己雙手、賠上自己臉皮的人。
威權時代的黨棍,手段比較兇殘,能夠陷人入獄,甚至取人性命。民主時代的黨棍,則只能夠用較小型的伎倆來對付異議者,例如毀人名譽、例如限制言論空間。然而黨棍們不分青紅皂白、黨性高於人性的心態則是一致的。
黨棍在平時並不受到重視。政黨在正常狀態下所倚賴的是黨工,而不是黨棍。政黨的日常工作繁瑣艱鉅,需要黨工持續的付出。政黨要爭取民眾的支持,靠黨工辛勤地服務。
一旦領導中心需要鞏固,黨棍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當權者在遭受質疑批判之際,最需要黨棍的維護──特別是在當權者的行為實在很難合理辯護的時候。
這時候,正常的從政者和黨工,都已經無法發揮功能。因為當權者的行為,與這些黨工平時向民眾所宣揚的政黨原則和理想相違背。黨工即使想要努力維護「本黨」,畢竟無法扭轉人民的是非之心。更何況民主政黨裡的許多黨工,是正直而誠實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是國家利益高於黨派利益的愛國者,他們未必願意犧牲自己的原則來為當權者辯護。
黨工落寞之際,黨棍昂揚之時。當黨工與從政者皆因為不齒當權者的行為而沉默,黨棍就成為當權者唯一的依靠。黨棍揮舞,忠良噤聲。
黨棍為了懲罰異己,都必須宣稱自己是政黨理念的最忠實擁護者,是政黨紀律的最嚴格執行者。事實上黨棍不可能有理念。因為他們所效忠的是權力。只要是脫離當權派掌握的同志,就是他們的敵人。在最戲劇化的例子裡,他們為今日的當權派興奮地、毫不留情地追殺昔日的領導人。
黨工應該是愛國者,因為政黨的目的是促進國家進步。黨棍卻不可能是愛國者,因為在黨棍的心目中,個人高於政黨,政黨高於國家。黨工與黨棍難免是會對立的,因為黨工要為政黨爭取人民的支持,而黨棍卻會在短期內毀掉黨工長期辛勤累積的成果。
2006-08-21
不倒扁的中立化
在我所屬的綠色政治陣營裡,有些不支持倒扁運動的人說他們自己並不是積極支持陳總統,也不是反對陳總統下台,而是反對陳總統因為某些原因而下台。這些原因包括︰
一、反對總統因為貪污而下台。有些人認為貪污對政治人物不算是罪,畢竟政治人物與金錢的關係古已有之,舉世皆然;又或貪污之罪不至於令總統下台,畢竟一位總統所可能為的惡,有遠大於貪污者。即使陳總統真有涉及貪污也不必下台。這些人所援引的是刑法上的比例原則。
二、反對總統因為貪污嫌疑而下台。另一部分人認為貪污足以令總統下台,但是陳總統畢竟沒有貪污──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必須要一直到法院宣判或總統認罪,他們才接受總統應該下台。這些人號稱他們堅持刑法上的無罪推定原則。
三、反對總統因為少數人的反對而下台。這些人認為,部分泛藍群眾原本就不承認陳總統當選的合法性。此時如果有群眾抗爭,參加的必定仍然是兩年前盤據凱達格蘭大道的同一批人。這群人是逢扁必反,陳總統不應該因為他們的反對而下台。畢竟,總統是由多數人民所選舉,不能因為另外一部份的人民反對就去職。這些人可以算是民主多數統治原則的維護者。
四、反對總統經由憲法規定(罷免、彈劾)之外的途徑(群眾運動)而下台。即使倒扁的不是泛藍,而是曾經支持陳總統的泛綠菁英;這些人仍然堅持陳總統不應該因此下台,理由是憲法有總統該如何解職的規定。這些人大概可以稱為法律主義者。
我個人主張第一種和第四種反對不成立。總統如果確有貪污,就一定要下台。貪污是以國家權力謀取個人利益,是不愛國的行為。國家領導人不愛國,是台灣國民不應該忍受的事情。此外陳總統在對外政策上,數次為了個人政治利益而犧牲國家利益,已有明確的不愛國行為。
人民應該有透過群眾運動,收回對政治人物付託的權利。群眾運動所反映的是一種政治現實,政治人物可以依整體的政治現實,自行衡量,在何種或何等程度的群眾力量下應該主動去職。認為唯有法律途徑如罷免彈劾才能令總統去職,而排除任何群眾政治途徑的,是採取了狹隘的民主理論觀點。
持第二類主張的人,大可以靜待法律證據再做決定。如果倒扁的群眾真的只是泛藍,第三類人更可以不用擔心。單靠泛藍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撼動陳總統的。六年來事實一再證明。因此,他們沒有必要積極出來挺扁或反倒扁,只要中立即可。
除以上四類以外,另有一種人,只要是泛藍所支持的事情,他們就反對。只要是泛藍所反對的人,他們就支持。最怪異的是,儘管要求陳總統下台的聲音很多來自綠色陣營,他們反而盡全力把這些批判者抹上藍色。這些人也有他們的理論,諸如捍衛本土政權等。但這些理論十分牽強。事過境遷,必將受到歷史的訕笑。
除了自認為有很好的理由要挺扁的人,還有自認為有很好理由要倒扁的人,其餘所有人都該中立化。包括民主進步黨內嚴肅的從政者,以及支持本土民主運動的知識份子。陳總統做過什麼事,我們不知道。但是他自己知道。讓他自己去面對。
一、反對總統因為貪污而下台。有些人認為貪污對政治人物不算是罪,畢竟政治人物與金錢的關係古已有之,舉世皆然;又或貪污之罪不至於令總統下台,畢竟一位總統所可能為的惡,有遠大於貪污者。即使陳總統真有涉及貪污也不必下台。這些人所援引的是刑法上的比例原則。
二、反對總統因為貪污嫌疑而下台。另一部分人認為貪污足以令總統下台,但是陳總統畢竟沒有貪污──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必須要一直到法院宣判或總統認罪,他們才接受總統應該下台。這些人號稱他們堅持刑法上的無罪推定原則。
三、反對總統因為少數人的反對而下台。這些人認為,部分泛藍群眾原本就不承認陳總統當選的合法性。此時如果有群眾抗爭,參加的必定仍然是兩年前盤據凱達格蘭大道的同一批人。這群人是逢扁必反,陳總統不應該因為他們的反對而下台。畢竟,總統是由多數人民所選舉,不能因為另外一部份的人民反對就去職。這些人可以算是民主多數統治原則的維護者。
四、反對總統經由憲法規定(罷免、彈劾)之外的途徑(群眾運動)而下台。即使倒扁的不是泛藍,而是曾經支持陳總統的泛綠菁英;這些人仍然堅持陳總統不應該因此下台,理由是憲法有總統該如何解職的規定。這些人大概可以稱為法律主義者。
我個人主張第一種和第四種反對不成立。總統如果確有貪污,就一定要下台。貪污是以國家權力謀取個人利益,是不愛國的行為。國家領導人不愛國,是台灣國民不應該忍受的事情。此外陳總統在對外政策上,數次為了個人政治利益而犧牲國家利益,已有明確的不愛國行為。
人民應該有透過群眾運動,收回對政治人物付託的權利。群眾運動所反映的是一種政治現實,政治人物可以依整體的政治現實,自行衡量,在何種或何等程度的群眾力量下應該主動去職。認為唯有法律途徑如罷免彈劾才能令總統去職,而排除任何群眾政治途徑的,是採取了狹隘的民主理論觀點。
持第二類主張的人,大可以靜待法律證據再做決定。如果倒扁的群眾真的只是泛藍,第三類人更可以不用擔心。單靠泛藍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撼動陳總統的。六年來事實一再證明。因此,他們沒有必要積極出來挺扁或反倒扁,只要中立即可。
除以上四類以外,另有一種人,只要是泛藍所支持的事情,他們就反對。只要是泛藍所反對的人,他們就支持。最怪異的是,儘管要求陳總統下台的聲音很多來自綠色陣營,他們反而盡全力把這些批判者抹上藍色。這些人也有他們的理論,諸如捍衛本土政權等。但這些理論十分牽強。事過境遷,必將受到歷史的訕笑。
除了自認為有很好的理由要挺扁的人,還有自認為有很好理由要倒扁的人,其餘所有人都該中立化。包括民主進步黨內嚴肅的從政者,以及支持本土民主運動的知識份子。陳總統做過什麼事,我們不知道。但是他自己知道。讓他自己去面對。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