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的高層領導者們必須認識到,執政責任的挑戰進入了另一個階段。應該開始準備研商一旦陳總統下台,政局如何穩定及未來兩年國政重點為何的替代方案,或所謂的Plan B了。
先前陳總統以恐怖平衡與各個擊破的方式,來維持民進黨主要領導者對他的支持。「穩定壓倒一切」,是這一陣子以來民進黨領導者們的唯一路線。這樣的路線不能算是錯,但是有時而窮,不一定能夠維繫下去。
就有如防治水患:當洪水不斷上漲的時候,地方首長不能夠僅僅只有繼續築高河堤來圍堵洪水這個唯一方案。當洪水一旦決堤而出,疏散居民的方案在哪裡?只有圍堵方案,而沒有疏散方案,能夠算是一個負責任的首長嗎?而洪水不停漫漲的時候,誰能夠有把握堤防一定不會潰決呢?
前一陣子以來,綠色陣營裡面反對陳總統下台的勢力,所主張的理由大致有兩項:法律標準與政治穩定。法律標準,隨著事實的揭露而面臨考驗的可能性逐漸提高。一旦陳總統所涉及行為事實愈來愈逼近法律邊緣,則政治穩定這個理由也必須要被檢視及重新定義。
民進黨領導者們宣稱為了政治穩定的理由而繼續支持陳總統;同樣地,為了政治穩定,也該負責而慎重地研擬一旦陳總統下台之際,能夠穩定政局並推動國政的替代方案。
現在民進黨的黨政領導高層之所以遲遲按兵不動,除了忌憚陳總統的報復之外,大概還有三層政治考量。一是不願冒犯基層支持者的挺扁情緒;二是互相缺乏信任基礎,很難協調出具體的政局安排;三是刻意迴避呼應呂副總統準備重組政局的動作。
然而,呂副總統的作為應該得到正面回應。即使再多個人動機的批評,呂副總統基於憲政角色,確實有義務開始思考及準備如何承接大局。而民進黨領導者們彼此信任基礎缺乏,更應提前展開研商,以免變局來臨時措手不及。
至於基層支持者的挺扁情緒,是民進黨領導者們很重要的倫理責任。如果民進黨從政者非但不疏導支持者,反而一再應和強烈的黨派和族群情緒,這樣的作為,只會升高民進黨選民對於陳總統不應下台也不會下台的期望。而萬一在某個時間點上,陳總統真的必需去職,支持者在情緒上的衝擊將何比巨大?社會的緊張對立將何等激烈?而黨政高層到時候打算如何面對這樣的局面?是要繼續跟著群眾的情緒走,從對抗裡謀利?還是應該起而領導、安撫人心?
現在,執政黨領導者們所做的大概就是觀望。此外無非是和核心幕僚們做個人政治利益的盤算。然而,民選總統去職的可能性,是台灣新興民主極為嚴肅的歷史挑戰。負責任的政治領導者們,應該共同研商,謀求應變方案。沒有Plan B,只會觀望和內心盤算,而把國家未來付諸僥倖的,不算是領導者。
2006-08-07
2006-07-24
不要問總統能為國家做什麼
進步本土派的知識份子們提出了七一五聲明,要求陳總統考慮自動辭去職務。除了樹立道德標準的期望之外,他們大概也認為陳總統事實上已經沒有政治實力來繼續領導國家。
幾位獨派大老們宣示了他們對陳總統的支持,並且宣稱他們要求陳總統在剩餘任期內推動制憲正名以及追求轉型正義等理想。這樣的條件式支持,是要陳總統將功折罪的意思。
然而獨派、泛綠,或是全國民眾,真的應該對陳總統有這類或其他的期望嗎?
這幾位獨派大老沒有認識到他們這種建議的災難性。陳總統數度發動這類名目台獨的行為,包括三二零公投以及終止國統綱領,在國際上都被理解為內部權力政治的操作,在國內則引起強烈的社會對立,傷害到台灣的國家利益。
台灣地位的維護和推進,需要國民的團結與國際社會的同情。以陳總統今日如此脆弱的政治地位,要推動名目台獨,各國政府以及國際輿論必然判斷他的動機是維護個人權力,不可能予以支持。就國內民意來說,陳總統未來兩年推動制憲正名必定引起更嚴重的內部對抗。
轉型正義更是如此。台灣從威權到民主化的歷史過程極為複雜,國民黨政府的功過不是很容易評定,尤其是經歷了李登輝政權的過渡期,是非黑白絕不是可以用殖民概念來一刀切。
台灣的轉型正義不是一黨一派能夠單面向操作,需要跨族群黨派的領導者共同來追求。以陳總統今天所擁有的薄弱的社會信任,由他來追究轉型正義將是適得其反,徒然授與反對者抗拒的藉口。
不論是要求陳總統下台的人,或是認為他不應該下台的人,此時的訴求應該不是要求陳總統有所作為。相反地,應該要求他不宜有所作為。
這不僅是防止陳總統為了重新掌權而走上極端路線,危及國家利益;同時也是因為總統的憲法權力原本有限,此時限制總統作為有助於釐清憲政體制。再者,以陳總統目前的處境,他的主要關切在於他個人政治生命以及家庭的維護。他的心理壓力很大,他的智囊無法運作,他的政治判斷隨時可能出錯。在這種時刻賦予他重大而困難的政治任務,無異置國家於險境。
更重要的是對於台灣人民的啟示。這幾年的經驗證明,台灣的民間自主力量超越了政治人物的領導能力。一個有權力的總統,都沒辦法好好領導,更何況一個焦頭爛額、忙於自救的總統?而如今,我們還需要他的領導嗎?
民進黨也好,進步本土主義者也好,台灣的整個民間社會也好,大家應該重新整理心情,思考各自企求的願景,用自己的力量去逐步落實。
這時候,不要問總統能為國家做什麼。要問我們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
幾位獨派大老們宣示了他們對陳總統的支持,並且宣稱他們要求陳總統在剩餘任期內推動制憲正名以及追求轉型正義等理想。這樣的條件式支持,是要陳總統將功折罪的意思。
然而獨派、泛綠,或是全國民眾,真的應該對陳總統有這類或其他的期望嗎?
這幾位獨派大老沒有認識到他們這種建議的災難性。陳總統數度發動這類名目台獨的行為,包括三二零公投以及終止國統綱領,在國際上都被理解為內部權力政治的操作,在國內則引起強烈的社會對立,傷害到台灣的國家利益。
台灣地位的維護和推進,需要國民的團結與國際社會的同情。以陳總統今日如此脆弱的政治地位,要推動名目台獨,各國政府以及國際輿論必然判斷他的動機是維護個人權力,不可能予以支持。就國內民意來說,陳總統未來兩年推動制憲正名必定引起更嚴重的內部對抗。
轉型正義更是如此。台灣從威權到民主化的歷史過程極為複雜,國民黨政府的功過不是很容易評定,尤其是經歷了李登輝政權的過渡期,是非黑白絕不是可以用殖民概念來一刀切。
台灣的轉型正義不是一黨一派能夠單面向操作,需要跨族群黨派的領導者共同來追求。以陳總統今天所擁有的薄弱的社會信任,由他來追究轉型正義將是適得其反,徒然授與反對者抗拒的藉口。
不論是要求陳總統下台的人,或是認為他不應該下台的人,此時的訴求應該不是要求陳總統有所作為。相反地,應該要求他不宜有所作為。
這不僅是防止陳總統為了重新掌權而走上極端路線,危及國家利益;同時也是因為總統的憲法權力原本有限,此時限制總統作為有助於釐清憲政體制。再者,以陳總統目前的處境,他的主要關切在於他個人政治生命以及家庭的維護。他的心理壓力很大,他的智囊無法運作,他的政治判斷隨時可能出錯。在這種時刻賦予他重大而困難的政治任務,無異置國家於險境。
更重要的是對於台灣人民的啟示。這幾年的經驗證明,台灣的民間自主力量超越了政治人物的領導能力。一個有權力的總統,都沒辦法好好領導,更何況一個焦頭爛額、忙於自救的總統?而如今,我們還需要他的領導嗎?
民進黨也好,進步本土主義者也好,台灣的整個民間社會也好,大家應該重新整理心情,思考各自企求的願景,用自己的力量去逐步落實。
這時候,不要問總統能為國家做什麼。要問我們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
2006-07-10
解散馬基維利派
執政黨即將召開的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勢必要面對執政價值淪落與從政黨員違紀的諸多個案,以及導致這些個案的制度與文化問題。
做為推動了全球各華人國家裡第一個民主化的力量,民主進步黨原本可以在歷史上傲視世界各國政黨而無愧。而做為世界前二十大經濟體治理者的民進黨,在其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所該討論的問題,本來應該是執政黨對於階段績效的評估,以及國家面對挑戰的策略綱領。
極其無奈的,在極具象徵意義的全代會中,民進黨大概沒有面向全球的未來新政綱可以發表。相反地,主宰大會的將是內部問題。
近日再度被提起的解散派系之議,再度表現了民進黨的這個內向性格,也證明了民進黨領導階層還沒有認識到政黨本身以及國家社會面臨到什麼樣的基本問題。
事實上,民進黨派系的意識形態色彩已經淡化到幾乎不存在。派系不過是黨內選舉以及公職提名初選的配票系統。各派系的差異,只在於權術的高明與否,以及操作的有效能與否而已。
真正主宰民進黨的派系,其實是馬基維利主義派。馬基維利是十五、六世紀之交的義大利思想家。他認為君王可以用任何手段來強化權力基礎。唯有權力的奪取和維繫,是政治真正的主題。至於所謂道德,所謂是非,所謂清譽,都不是政治領導者應該關切的。
唯有勝負,唯有輸贏,是最高關切。瞭解陳水扁政府以及民進黨核心這幾年來運作的人,都可以發現這其實就是最高層的意識形態,而這個意識早已滲透到高層幹部的心態裡。從2004年總統大選慘勝直到2005年縣市長大選慘敗,領導階層對這個心態不僅沒有反省,只有變本加厲。
馬基維利主義講的是「輸贏」,而不是「是非」。然而民進黨當權者忘記了,從創立以來,這個政黨的力量其實並不來自權力的操作和資源的分配,而是來自於人民的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由於人心有是非,所以獨裁體制也有瓦解的一天。由於人心有是非,所以不正義的事情,不會長久被容許。所謂「是非之心,智也」的「智」,不是巧妙的智謀,而是人最根本的判斷力,也是政治行動的準據。「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恰恰是民主政治在倫理上的最終基礎。
從這樣看來,民主政治裡的「輸贏」,其實和「是非」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人民覺得你是錯的,你再怎麼會掰、會拗,怎麼能夠選贏呢?人民有判斷力,你想要擺佈他的是非觀,又怎麼會成功呢?
不如馬基維利所期待之君王者,乃是台灣的政治領導者似乎並沒有做為君王的自我期許。相反地,即使已經連任總統,都還把自己當成仍然在與天鬥與人鬥,仍然在求生存。求生存的人,只會講輸贏,不會講是非。
更不同於馬基維利所勾畫的領導哲學,乃在於馬基維利雖然主張不擇手段,但卻並非不顧成效。相反地,馬基維利認為權術的正當與否完全取決於統治的結果。
民進黨要面對人民支持流失、期待落空的問題,那麼急迫需要處理的不是所謂的派系問題,而是領導者的集體心態問題。應該要做的,是把馬基維利主義者從黨的領導階層裡開除、解散,回歸到一般人民的同理心。
做為推動了全球各華人國家裡第一個民主化的力量,民主進步黨原本可以在歷史上傲視世界各國政黨而無愧。而做為世界前二十大經濟體治理者的民進黨,在其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所該討論的問題,本來應該是執政黨對於階段績效的評估,以及國家面對挑戰的策略綱領。
極其無奈的,在極具象徵意義的全代會中,民進黨大概沒有面向全球的未來新政綱可以發表。相反地,主宰大會的將是內部問題。
近日再度被提起的解散派系之議,再度表現了民進黨的這個內向性格,也證明了民進黨領導階層還沒有認識到政黨本身以及國家社會面臨到什麼樣的基本問題。
事實上,民進黨派系的意識形態色彩已經淡化到幾乎不存在。派系不過是黨內選舉以及公職提名初選的配票系統。各派系的差異,只在於權術的高明與否,以及操作的有效能與否而已。
真正主宰民進黨的派系,其實是馬基維利主義派。馬基維利是十五、六世紀之交的義大利思想家。他認為君王可以用任何手段來強化權力基礎。唯有權力的奪取和維繫,是政治真正的主題。至於所謂道德,所謂是非,所謂清譽,都不是政治領導者應該關切的。
唯有勝負,唯有輸贏,是最高關切。瞭解陳水扁政府以及民進黨核心這幾年來運作的人,都可以發現這其實就是最高層的意識形態,而這個意識早已滲透到高層幹部的心態裡。從2004年總統大選慘勝直到2005年縣市長大選慘敗,領導階層對這個心態不僅沒有反省,只有變本加厲。
馬基維利主義講的是「輸贏」,而不是「是非」。然而民進黨當權者忘記了,從創立以來,這個政黨的力量其實並不來自權力的操作和資源的分配,而是來自於人民的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由於人心有是非,所以獨裁體制也有瓦解的一天。由於人心有是非,所以不正義的事情,不會長久被容許。所謂「是非之心,智也」的「智」,不是巧妙的智謀,而是人最根本的判斷力,也是政治行動的準據。「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恰恰是民主政治在倫理上的最終基礎。
從這樣看來,民主政治裡的「輸贏」,其實和「是非」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人民覺得你是錯的,你再怎麼會掰、會拗,怎麼能夠選贏呢?人民有判斷力,你想要擺佈他的是非觀,又怎麼會成功呢?
不如馬基維利所期待之君王者,乃是台灣的政治領導者似乎並沒有做為君王的自我期許。相反地,即使已經連任總統,都還把自己當成仍然在與天鬥與人鬥,仍然在求生存。求生存的人,只會講輸贏,不會講是非。
更不同於馬基維利所勾畫的領導哲學,乃在於馬基維利雖然主張不擇手段,但卻並非不顧成效。相反地,馬基維利認為權術的正當與否完全取決於統治的結果。
民進黨要面對人民支持流失、期待落空的問題,那麼急迫需要處理的不是所謂的派系問題,而是領導者的集體心態問題。應該要做的,是把馬基維利主義者從黨的領導階層裡開除、解散,回歸到一般人民的同理心。
2006-06-26
與馬主席對話
我為綠色政治陣營裡面試圖推動反省與改革的新世代,代擬這份與國民黨馬主席的對話:
馬主席,台灣民主發展遭逢此時的挑戰,我們也很希望,能夠推動綠色陣營的自我反省與改革。
但是,在您同黨政客們見獵心喜,持續惡質爆料;在您手下的政治打手們利用國家的不幸,刻意提高衝突,謀取黨派和個人利益的時候;我們對於推動綠營的理性反省檢討,只能束手無策。
您們的操作,激起了部份綠營支持者的反感,使他們再度被迫在兩惡相權中取其輕者。而他們顯然認為您們的政治操作比所謂本土政權的腐化還要更為令人厭惡。
綠色陣營又失去了一次反省改革的契機。綠色陣營的部份同志,過去一再學到,用保衛本土政權可以合理化一切失職無能。這次,他們又學到了最壞的一課,那就是保衛本土政權可以壓倒一切,包括本土政權應有的價值觀。往後,只要繼續搞這套就好了。
馬主席,現在您說您的政黨要走回中道路線。您承認了,過去一陣子以來,您與您的同黨和友黨所做的,恰恰就是極端的黨派路線。
您在電視上對綠色的支持民眾喊話。您沒有想過,其實您並沒有那樣的道德力量來對綠色選民喊話。這不僅是您對綠色選民缺乏說服力,更是因為您連自己的支持者都不敢得罪。
為什麼呢?因為您猶疑反覆的決策,您自圓其說的告白,只是顯示了您也不過是個被激進派拖著走的媚俗領導者。
您提到幾位已經不在人世的民進黨大老。但是您本來想要借用的名字,是林義雄和施明德。您期望獲得林義雄和施明德的支持,來強化對陳總統的壓力。然而他們兩位沒有答應您。
您很清楚,這兩位是對藍綠都有影響力的政治領袖。您不清楚的是,為什麼林義雄和施明德能夠擁有這樣的影響力。
不談他們的犧牲。您永遠不可能瞭解那部份的意義。林義雄和施明德,為什麼能夠對藍綠的民眾,都能擁有影響力,是因為他們是忠於自己內心原則的人。他們願意為了內心的原則去和任何人對立,甚至包括自己的支持者。
在藍綠對抗有可能爆發時,林義雄所嚴厲約束的,是他自己的民進黨員。在族群矛盾激化的氣氛高漲時,施明德所出言批判的,是他自己的本省獨派支持者。
而馬主席,您所做的,是縱容藍色政客用最囂張的方式去激怒綠色選民;然後您自己還想要用溫柔和善的言詞來呼籲綠色選民支持您的主張。
馬主席,您不是要把國民黨和台灣的民主化歷史做連結嗎?請您看看您的陣營裡面,那些政客的嘴臉。
您如果要連結台灣的歷史,您就必須試著去體會,為什麼那麼多的民眾,對於您手下政客厭惡到這個地步──厭惡到他們寧可去支持他們不見得真心喜歡的綠色政客。
您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陳總統面臨這麼大的政治危機,還能夠藉由本土政權的虛假藉口,重新激起部分民眾的同仇敵愾。
您的不理解,就是這樣的情況還能夠繼續發生的原因。
如果您還不理解部份民眾對藍色政客的厭惡,如果您沒有膽量來抗拒極端化的黨派路線,如果您還想討好少數好戰的支持者,那麼您還沒有資格來對綠色選民做道德勸說。
馬主席,人民的反應有時候看來很奇特,但他們並不是沒有判斷力。您說,陳總統失去了台灣人民的尊敬。這或許沒錯。但同時,您也必須要認識到,台灣人民的尊敬,您還從來不曾得到過。
馬主席,台灣民主發展遭逢此時的挑戰,我們也很希望,能夠推動綠色陣營的自我反省與改革。
但是,在您同黨政客們見獵心喜,持續惡質爆料;在您手下的政治打手們利用國家的不幸,刻意提高衝突,謀取黨派和個人利益的時候;我們對於推動綠營的理性反省檢討,只能束手無策。
您們的操作,激起了部份綠營支持者的反感,使他們再度被迫在兩惡相權中取其輕者。而他們顯然認為您們的政治操作比所謂本土政權的腐化還要更為令人厭惡。
綠色陣營又失去了一次反省改革的契機。綠色陣營的部份同志,過去一再學到,用保衛本土政權可以合理化一切失職無能。這次,他們又學到了最壞的一課,那就是保衛本土政權可以壓倒一切,包括本土政權應有的價值觀。往後,只要繼續搞這套就好了。
馬主席,現在您說您的政黨要走回中道路線。您承認了,過去一陣子以來,您與您的同黨和友黨所做的,恰恰就是極端的黨派路線。
您在電視上對綠色的支持民眾喊話。您沒有想過,其實您並沒有那樣的道德力量來對綠色選民喊話。這不僅是您對綠色選民缺乏說服力,更是因為您連自己的支持者都不敢得罪。
為什麼呢?因為您猶疑反覆的決策,您自圓其說的告白,只是顯示了您也不過是個被激進派拖著走的媚俗領導者。
您提到幾位已經不在人世的民進黨大老。但是您本來想要借用的名字,是林義雄和施明德。您期望獲得林義雄和施明德的支持,來強化對陳總統的壓力。然而他們兩位沒有答應您。
您很清楚,這兩位是對藍綠都有影響力的政治領袖。您不清楚的是,為什麼林義雄和施明德能夠擁有這樣的影響力。
不談他們的犧牲。您永遠不可能瞭解那部份的意義。林義雄和施明德,為什麼能夠對藍綠的民眾,都能擁有影響力,是因為他們是忠於自己內心原則的人。他們願意為了內心的原則去和任何人對立,甚至包括自己的支持者。
在藍綠對抗有可能爆發時,林義雄所嚴厲約束的,是他自己的民進黨員。在族群矛盾激化的氣氛高漲時,施明德所出言批判的,是他自己的本省獨派支持者。
而馬主席,您所做的,是縱容藍色政客用最囂張的方式去激怒綠色選民;然後您自己還想要用溫柔和善的言詞來呼籲綠色選民支持您的主張。
馬主席,您不是要把國民黨和台灣的民主化歷史做連結嗎?請您看看您的陣營裡面,那些政客的嘴臉。
您如果要連結台灣的歷史,您就必須試著去體會,為什麼那麼多的民眾,對於您手下政客厭惡到這個地步──厭惡到他們寧可去支持他們不見得真心喜歡的綠色政客。
您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陳總統面臨這麼大的政治危機,還能夠藉由本土政權的虛假藉口,重新激起部分民眾的同仇敵愾。
您的不理解,就是這樣的情況還能夠繼續發生的原因。
如果您還不理解部份民眾對藍色政客的厭惡,如果您沒有膽量來抗拒極端化的黨派路線,如果您還想討好少數好戰的支持者,那麼您還沒有資格來對綠色選民做道德勸說。
馬主席,人民的反應有時候看來很奇特,但他們並不是沒有判斷力。您說,陳總統失去了台灣人民的尊敬。這或許沒錯。但同時,您也必須要認識到,台灣人民的尊敬,您還從來不曾得到過。
2006-06-12
十年新世代綱領
十年前,一九九六年的五月,近百位青年政治工作者,在台灣第一次的總統直接民選過後,聯名發表了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提出台灣團結鞏固現狀的新政治論述。這份綱領震撼了當時的朝野政黨,更引起對岸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直到今天,美國的台灣與中國研究學者還注視著這條政治路線的發展。
新世代綱領的核心論旨是:台灣獨立問題的決定因素不在國內,而在國際。台灣獨立的狀態乃是因應美國在亞洲地位的維繫,中國的崛起,以及台灣的民主化等三個歷史因素交互作用而變化。新世代主張揚棄內部對抗的台獨運動,轉而一致對外,鞏固實質獨立。
四年後,同樣是五月天,首位出身本土政黨的總統當選人,在群眾的歡騰中宣誓就職。原本陳水扁的當選機會頗為渺茫。他最大的弱點在於高舉名目台獨的主張,以及對兩岸關係的處理能力不受信賴。陳水扁終於能夠出線,極為重要因素之一是民主進步黨進行國家主權相關政策的論述調整,使得民進黨成為現狀的維護者,而非挑戰者。有政治觀察家指出,新世代的衝撞,帶動了民進黨的轉型;而民進黨台獨理論的轉型,大抵遵循了新世代所規劃的路線,雖然在格局上還遠不如新世代所描繪的願景。
新世代綱領提出十年後的今天,由於民進黨轉型而獲益的總統當選人,正面臨著權位存續的終極保衛戰。政權岌岌可危的原因,卻不在於台獨問題,而在於家族與權力集團的利益攫取。但是,陳總統所要進行的政權保衛戰,卻以台灣主體、本土政權為名。
然而,對於深刻瞭解何謂本土、何謂台獨的理論工作者來說,要以本土或台獨的理由來支持陳總統的政權保衛戰,不僅是十分牽強而已。
陳總統強行推動三二零公投,自創預防性公投的概念,違背了民進黨正統的防衛性公投理論;為了操作民意突然宣稱廢止國統綱領,為了個人聲望從事過境外交,激化國內的民意對抗,傷害台美之間的互信,更反而促進美國與中國的合作。以新世代綱領所擘畫的路線為判準,陳總統六年來對台灣獨立的貢獻實在很難令人滿意──美國沒有對台灣更支持、中國沒有對台灣更容忍、台灣內部沒有更團結。在這三個判準上都是負面的,台灣的實質獨立有強化嗎?台灣的名目獨立有可能嗎?
在陳總統政權保衛戰的最後關頭,即使有人想要伸以援手,也不該以本土政權或台獨運動為名。不論如何偏要支持陳總統的人,可以用任何理由,但不可能是台獨。因為陳總統六年來對台灣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並沒有貢獻。如果不是這樣,台獨黨綱的起草人與捍衛者林濁水,不會在外交委員會針對陳總統的對美政策提出痛心的質詢。
從十年前提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到今天不忍地目睹政權保衛戰;真誠的台灣愛國者,大概是在感情上最受到煎熬、在政策上最感到被背離的一群人。
新世代綱領的核心論旨是:台灣獨立問題的決定因素不在國內,而在國際。台灣獨立的狀態乃是因應美國在亞洲地位的維繫,中國的崛起,以及台灣的民主化等三個歷史因素交互作用而變化。新世代主張揚棄內部對抗的台獨運動,轉而一致對外,鞏固實質獨立。
四年後,同樣是五月天,首位出身本土政黨的總統當選人,在群眾的歡騰中宣誓就職。原本陳水扁的當選機會頗為渺茫。他最大的弱點在於高舉名目台獨的主張,以及對兩岸關係的處理能力不受信賴。陳水扁終於能夠出線,極為重要因素之一是民主進步黨進行國家主權相關政策的論述調整,使得民進黨成為現狀的維護者,而非挑戰者。有政治觀察家指出,新世代的衝撞,帶動了民進黨的轉型;而民進黨台獨理論的轉型,大抵遵循了新世代所規劃的路線,雖然在格局上還遠不如新世代所描繪的願景。
新世代綱領提出十年後的今天,由於民進黨轉型而獲益的總統當選人,正面臨著權位存續的終極保衛戰。政權岌岌可危的原因,卻不在於台獨問題,而在於家族與權力集團的利益攫取。但是,陳總統所要進行的政權保衛戰,卻以台灣主體、本土政權為名。
然而,對於深刻瞭解何謂本土、何謂台獨的理論工作者來說,要以本土或台獨的理由來支持陳總統的政權保衛戰,不僅是十分牽強而已。
陳總統強行推動三二零公投,自創預防性公投的概念,違背了民進黨正統的防衛性公投理論;為了操作民意突然宣稱廢止國統綱領,為了個人聲望從事過境外交,激化國內的民意對抗,傷害台美之間的互信,更反而促進美國與中國的合作。以新世代綱領所擘畫的路線為判準,陳總統六年來對台灣獨立的貢獻實在很難令人滿意──美國沒有對台灣更支持、中國沒有對台灣更容忍、台灣內部沒有更團結。在這三個判準上都是負面的,台灣的實質獨立有強化嗎?台灣的名目獨立有可能嗎?
在陳總統政權保衛戰的最後關頭,即使有人想要伸以援手,也不該以本土政權或台獨運動為名。不論如何偏要支持陳總統的人,可以用任何理由,但不可能是台獨。因為陳總統六年來對台灣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並沒有貢獻。如果不是這樣,台獨黨綱的起草人與捍衛者林濁水,不會在外交委員會針對陳總統的對美政策提出痛心的質詢。
從十年前提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到今天不忍地目睹政權保衛戰;真誠的台灣愛國者,大概是在感情上最受到煎熬、在政策上最感到被背離的一群人。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