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各國領導人在峰會中提起東亞共同體的議題,引發了亞洲秩序重組的期待與恐慌。這樣的期待與恐慌,會在未來幾年內持續發酵。由於中國的崛起,以及美國勢力的相對減弱,東亞秩序已然改變,也必然繼續改變。
改變最大的將是美國在亞洲的角色,因此對未來最為疑慮的就是美國。美國是不在亞洲的亞洲國家。東南亞國協(東協或東盟,ASEAN)雖然擁有安全體制--東協區域論壇(ARF),但是亞洲實質上的安全體制,卻是以各國與美國簽訂的雙邊協定所構成,因此被形容為輪軸型的區域安全體系。一旦以中國為核心的新亞洲秩序形成,美國當然擔心其角色被邊緣化。
美國絕無可能放手亞洲。美國在此區域有太大的國家利益,美國一定會繼續留在亞洲,包括駐軍、包括參與亞洲的區域事務,美國想要永遠做個亞洲國家。從現實主義的角度看,假使一個排除美國的新東亞共同體成形,則美國勢必會想辦法削弱或分化之。創造更大的區域集團來取而代之將是作法之一。
用環太平洋的概念來包含並擴大亞洲,例如亞太經合會(APEC)這樣的型態,將會是美國的訴求。以海洋為著眼來定義區域,符合美國的利益;以陸地為中心來定義區域,符合中國的利益。未來的東亞共同體究竟是以何種概念來籌組,牽涉著海權國與陸權國之爭。區域共同體該納入誰?該排除誰?直接關係著哪個國家在新的亞洲擔任龍頭老大。
美國在東亞的傳統盟友--日本,則正由鳩山新政權在進行試探,看看日本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國家利益,分寸該如何拿捏。鳩山首相主張新的東亞共同體應包括東協十國以及日、中、韓、紐西蘭、澳洲與印度。沒有納入美國,當然會使華府很緊張,但是鳩山畢竟將美國盟友都儘量包括進去了,其目的就是在東亞共同體之中求取中國與親美勢力的平衡。
而中國則對此種東亞共同體表現冷淡。中國所企望的是一個北京意志能夠遂行無阻的新亞洲秩序,因此該排除紐西蘭、澳洲,尤其是印度的參與。透過近年來大量的採購與投資,中國與澳洲的關係已經相當友好,但是中國不需要一個包含了紐、澳的亞洲概念,因為過於擴大的亞洲概念,無異於正當化了美國加入的企圖。
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相當深化,台灣在這樣的亞洲秩序裡幾乎是完全受制。過去被東南亞國協及區域論壇排除不說,未來是否能加入東協經貿合作都要看北京的態度。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愈大,一向是對台灣愈有利。美國創造APEC,把亞洲擴大為亞太,也讓台灣有機會加入,是很好的例子。但是APEC的實質作用將會愈來愈小。
就自身利益而言,台灣仍應期待美國繼續在亞洲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過去的已經過去,美國所主宰的亞洲秩序已然鬆動,中國影響力鋪天蓋地而來。種種的改變,是福?是禍?這對台灣來說,真是艱難、困惑的時代。
發表於2009/10/28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10-28
2009-10-21
公民投票不可怕
台海兩岸展開政治談判,需要哪些條件?經過公民投票程序所表達的人民同意,算不算是一個必要條件?國民黨智囊趙春山教授提出了兩岸政治談判的三條件說: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金融監理合作備忘要先簽、國內民意要達成共識、國際社會要能夠接受。據說這三條件說代表了馬政府高層的意思,引發了兩岸的一些討論。在海峽那邊有人問道:台灣內部要如何才算有共識?是要透過公民投票嗎?我不了解馬總統和政府高層的想法,但我的答案是:對的,要經過公民投票。
社會共識不一定要透過公民投票來表達。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有社會共識,就不一定需要公民投票。公民投票往往是在缺乏共識的時候才有需要。公民投票可以是解決爭議的正當性程序,但是那是指一般公共政策的創制複決。如果是牽涉到國民總意志的對外表達,則一定要先尋求或建構社會共識,再來進行公民投票。我在過去幾年裡多篇論述台灣民主與國家戰略的文章中,曾重複辨明和申論這樣的主旨。
兩岸更密切的跨國投資和消除關稅壁壘(ECFA),會有人獲益,會有人受害,是一個有爭議的公共政策。現在馬政府認為只要透過宣導就可以消除爭議,或是藉由國民黨在立法院的超級優勢就能夠宣稱多數民意支持。這是輕忽了這類經貿與財富分配議題的嚴重性。馬政府官員都說ECFA不涉及台灣主權,所以不必公民投票。但是ECFA之所以應該公民投票並不是因為涉及主權,而是因為那是一個有爭議的公共政策。公民投票結果並不必然對ECFA不利。相反地,公民投票可能給予政府更大的談判籌碼。
至於兩岸政治談判的國內共識問題,這不是一般公共政策,公民投票沒有辦法解決爭議,但是仍然要有公民投票的程序機制。是的,台灣人民的同意,當然是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前提。事實上這不該是台灣方面所提出來的條件,而應該是中國方面所提出來的條件。中共應該要認為,一個有共識、有信任感的台灣,才是一個好的談判對象。否則任何政府之間勉強達成的政治協議,都會讓台灣陷入極度的對立和不穩定,這未必符合中國的利益。
要針對政治談判來尋求國內共識,可以透過公民投票,但不該是貿然進行公民投票。台灣應該把公民投票設定為表達既有之國內共識,並且強化與鞏固國內共識的方法。這樣的共識在文字上該如何表達?政治上該如何運作?都在考驗政黨及輿論領袖的智慧。中共領導人口口聲聲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不應該把台灣的公民投票視為毒蛇猛獸。中國方面應該努力的目標,是讓台灣人民用公民投票選擇一個有利於中國政治談判的方案。這也是企業家曹興誠先生所提議而為兩岸三大黨所忽視的思考方向。
在林義雄先生再度走上街頭呼籲讓人民作主的時刻,馬英九總統確應思考,讓公民投票成為他解決ECFA政策爭議以及在兩岸未來政治談判中表達台灣共識的制度。馬總統過去對台灣民主殊少貢獻,公民投票可以是他的歷史功績,但看他有無此見識與氣魄。
發表於2009/10/21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社會共識不一定要透過公民投票來表達。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有社會共識,就不一定需要公民投票。公民投票往往是在缺乏共識的時候才有需要。公民投票可以是解決爭議的正當性程序,但是那是指一般公共政策的創制複決。如果是牽涉到國民總意志的對外表達,則一定要先尋求或建構社會共識,再來進行公民投票。我在過去幾年裡多篇論述台灣民主與國家戰略的文章中,曾重複辨明和申論這樣的主旨。
兩岸更密切的跨國投資和消除關稅壁壘(ECFA),會有人獲益,會有人受害,是一個有爭議的公共政策。現在馬政府認為只要透過宣導就可以消除爭議,或是藉由國民黨在立法院的超級優勢就能夠宣稱多數民意支持。這是輕忽了這類經貿與財富分配議題的嚴重性。馬政府官員都說ECFA不涉及台灣主權,所以不必公民投票。但是ECFA之所以應該公民投票並不是因為涉及主權,而是因為那是一個有爭議的公共政策。公民投票結果並不必然對ECFA不利。相反地,公民投票可能給予政府更大的談判籌碼。
至於兩岸政治談判的國內共識問題,這不是一般公共政策,公民投票沒有辦法解決爭議,但是仍然要有公民投票的程序機制。是的,台灣人民的同意,當然是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前提。事實上這不該是台灣方面所提出來的條件,而應該是中國方面所提出來的條件。中共應該要認為,一個有共識、有信任感的台灣,才是一個好的談判對象。否則任何政府之間勉強達成的政治協議,都會讓台灣陷入極度的對立和不穩定,這未必符合中國的利益。
要針對政治談判來尋求國內共識,可以透過公民投票,但不該是貿然進行公民投票。台灣應該把公民投票設定為表達既有之國內共識,並且強化與鞏固國內共識的方法。這樣的共識在文字上該如何表達?政治上該如何運作?都在考驗政黨及輿論領袖的智慧。中共領導人口口聲聲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不應該把台灣的公民投票視為毒蛇猛獸。中國方面應該努力的目標,是讓台灣人民用公民投票選擇一個有利於中國政治談判的方案。這也是企業家曹興誠先生所提議而為兩岸三大黨所忽視的思考方向。
在林義雄先生再度走上街頭呼籲讓人民作主的時刻,馬英九總統確應思考,讓公民投票成為他解決ECFA政策爭議以及在兩岸未來政治談判中表達台灣共識的制度。馬總統過去對台灣民主殊少貢獻,公民投票可以是他的歷史功績,但看他有無此見識與氣魄。
發表於2009/10/21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10-14
淡淡的雙十國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十月一日大肆慶祝了建政六十年之後,台灣的中華民國也淡淡地度過了九十八年的雙十國慶。本來成熟的民主國家未必就得搞大閱兵、群眾大會來慶祝國慶。民俗藝術表演、放放煙火也就可以了。台灣這次之所以如此低調、如此淡然地「處理」這個所謂國家的生日,政府的說法是因為風災水災過後,社會猶在療傷止痛,不宜慶祝。但令人很直接地推測另有一層政治因素:是為了禮讓中共,不跟對岸搶鋒頭,也可以說是某種國慶休兵。
中國搞國慶閱兵,台灣搞國慶休兵。台灣人民基本上不會反對國慶休兵,由於對中華民國沒有甚麼很深的感情,在多數台灣人的直接感受裡,中華民國國慶確實沒有甚麼很值得慶祝的。四十歲以上世代的人對國慶日的記憶,大多是在各級學校裡被動員參加升旗典禮或其他慶祝活動。即使有些人在少年時期曾經有過愛「國」狂熱,但那其實是一種被動的情緒,缺乏主動的熱情,因此在人成長之後就消散了。
馬政府要搞國慶休兵,不會有甚麼人批評。令人擔心的不是國慶休兵,而是國家消亡。由於馬總統以及國民黨政府缺乏一套符合現實又能首尾一貫的國家理論,導致國民的國家觀念非常困惑而錯亂。老百姓搞不清楚政府對於「中華民國」到底是甚麼態度?甚麼立場?雖然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但是所做的卻似乎背道而馳--處處迎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壓抑台灣中華民國的聲音。最令人迷惘的,莫過於許多過去最堅持中華民國的反台獨人士,現在卻轉去擁護一個大中國--首都在北京。這些人大多是馬總統的國民黨同志。
歷史是很弔詭的。我們現在還沒看到我們自己的歷史,但幾乎就可以斷言:台獨的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沒能消滅中華民國,卻幫助鞏固了中華民國。反而是自命為中華民國嫡傳正統的國民黨馬英九,其首鼠兩端的模糊態度將會使中華民國逐漸消亡。中華民國如果要亡,必定不是亡在台獨,而是亡於統派,亡於國民黨。馬英九總統終究會發現:反對他最力的獨派群眾,將是能夠和他站在一起保衛中華民國的人。而他的國民黨茲爾多士們,則會是見風轉舵、見利忘義的降將,他們會用「一個中國」為理由而拋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能夠存續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完全結合--中華民國等於台灣。有人說,民國一百年是台灣的戰略時機,可以用中華民國百歲誕辰來對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六十周年。確實,台灣可以好好來辦後年的中華民國國慶,但若真要保衛中華民國,前提是要承認中華民國等於台灣。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華民國,與現在的多數台灣人民沒有很大關係。慶祝中華民國的一百周年,該慶祝的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特別是民主化與本土化之後的新的中華民國。那樣的國慶,會比較讓人有點熱情。
發表於2009/10/14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中國搞國慶閱兵,台灣搞國慶休兵。台灣人民基本上不會反對國慶休兵,由於對中華民國沒有甚麼很深的感情,在多數台灣人的直接感受裡,中華民國國慶確實沒有甚麼很值得慶祝的。四十歲以上世代的人對國慶日的記憶,大多是在各級學校裡被動員參加升旗典禮或其他慶祝活動。即使有些人在少年時期曾經有過愛「國」狂熱,但那其實是一種被動的情緒,缺乏主動的熱情,因此在人成長之後就消散了。
馬政府要搞國慶休兵,不會有甚麼人批評。令人擔心的不是國慶休兵,而是國家消亡。由於馬總統以及國民黨政府缺乏一套符合現實又能首尾一貫的國家理論,導致國民的國家觀念非常困惑而錯亂。老百姓搞不清楚政府對於「中華民國」到底是甚麼態度?甚麼立場?雖然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但是所做的卻似乎背道而馳--處處迎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壓抑台灣中華民國的聲音。最令人迷惘的,莫過於許多過去最堅持中華民國的反台獨人士,現在卻轉去擁護一個大中國--首都在北京。這些人大多是馬總統的國民黨同志。
歷史是很弔詭的。我們現在還沒看到我們自己的歷史,但幾乎就可以斷言:台獨的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沒能消滅中華民國,卻幫助鞏固了中華民國。反而是自命為中華民國嫡傳正統的國民黨馬英九,其首鼠兩端的模糊態度將會使中華民國逐漸消亡。中華民國如果要亡,必定不是亡在台獨,而是亡於統派,亡於國民黨。馬英九總統終究會發現:反對他最力的獨派群眾,將是能夠和他站在一起保衛中華民國的人。而他的國民黨茲爾多士們,則會是見風轉舵、見利忘義的降將,他們會用「一個中國」為理由而拋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能夠存續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完全結合--中華民國等於台灣。有人說,民國一百年是台灣的戰略時機,可以用中華民國百歲誕辰來對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六十周年。確實,台灣可以好好來辦後年的中華民國國慶,但若真要保衛中華民國,前提是要承認中華民國等於台灣。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華民國,與現在的多數台灣人民沒有很大關係。慶祝中華民國的一百周年,該慶祝的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特別是民主化與本土化之後的新的中華民國。那樣的國慶,會比較讓人有點熱情。
發表於2009/10/14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09-10-07
中國對北韓施加柔性壓力
在建政六十年的「十一」慶典之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旋即訪問北韓(朝鮮)。在平壤的街頭上,婦女穿著鮮豔華麗的傳統服飾,學童配戴著紅領巾,舉著「世世代代鞏固朝中友誼」的字牌,溫家寶先生獲得極為盛大的群眾歡迎,據報導群眾總數超過三十萬人。當然,最重要的並非這類歡迎儀式。
在訪問結束前,溫總理取得了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先生的承諾:願意在與美國的雙邊對話有進展的情況下,重新回到停滯了一年的六方會談,來處理朝鮮核武問題。假使北韓真能夠在中方斡旋之下,重回六方會談,甚至真的放棄核子武器的製造和試驗,那麼這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國對區域和平的重要貢獻。
無庸諱言,在南韓、在日本、在歐洲、在美國,甚至在中國,觀察家們都對北韓的誠意有相當程度的存疑。畢竟,北韓從操弄核武議題上,已經獲得不少政治與經濟利益。首先是朝鮮勞動黨政權本身的生存攸關問題。若沒有核武及不按牌理出牌的極端主義策略發生嚇阻作用,金正日總書記的統治集團可能已經被南韓及美國勢力所顛覆。
再者,北韓共黨是一個武力至上的政權--前領導人金日成曾有著名的「先軍政治」理念,是國政的指導方針之一。雖然金正日也口口聲聲說,朝鮮半島的非核武化,是金日成的遺願,但是「先軍」與「非核」不過是金氏父子的兩手策略。北韓是否真的願意放棄核武?相信的人不多。
縱使對北韓放棄核武的誠意並不樂觀,但是東北亞相關的各國政府都希望平壤能夠回到和談機制,至少可以讓北韓政府的意向公開透明,也讓危險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中國是唯一一個對北韓仍有直接影響力的國家,因此北京成為首爾、華盛頓、東京和莫斯科共同引領企盼的希望所在。
中共與北韓在六十年來的國際關係史上,曾經有過唇齒相依的患難交情。中國改革開放乃至大國崛起之後,與北韓的關係更為微妙--中國人在北韓看到過去的中國,那種極端封閉威權和個人崇拜相當熟悉;也有北韓人把中國看成未來的朝鮮,在北韓人所能夠得到的外界知識,中國不僅富庶,甚至很弔詭地還是自由的天地。
正因為複雜的歷史情感和未來想像,中國能夠對北韓施以強大的柔性壓力。除掉溫家寶訪問帶去的無償經濟援助不談,溫總理此次感性地憑弔韓戰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墓地,讓平壤政府體會到北京是現在他們唯一的依靠。但另一方面,北韓也認知到中方對北韓的耐性已經愈來愈少,畢竟中國與北韓在世界上的地位與角色已經有天差地別,遠非六十年前可以同日而語。平壤若不把握機會,只怕到時候連唯一的靠山也沒了。
在中共建政六十年的歷史時刻,中國正應該擔負起世界大國的責任,發揮正面的影響力,以和平共生的理念來化解國際爭端。如此的做法,將會比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更能夠獲得各國人民的尊敬。
發表於2009/10/07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在訪問結束前,溫總理取得了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先生的承諾:願意在與美國的雙邊對話有進展的情況下,重新回到停滯了一年的六方會談,來處理朝鮮核武問題。假使北韓真能夠在中方斡旋之下,重回六方會談,甚至真的放棄核子武器的製造和試驗,那麼這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國對區域和平的重要貢獻。
無庸諱言,在南韓、在日本、在歐洲、在美國,甚至在中國,觀察家們都對北韓的誠意有相當程度的存疑。畢竟,北韓從操弄核武議題上,已經獲得不少政治與經濟利益。首先是朝鮮勞動黨政權本身的生存攸關問題。若沒有核武及不按牌理出牌的極端主義策略發生嚇阻作用,金正日總書記的統治集團可能已經被南韓及美國勢力所顛覆。
再者,北韓共黨是一個武力至上的政權--前領導人金日成曾有著名的「先軍政治」理念,是國政的指導方針之一。雖然金正日也口口聲聲說,朝鮮半島的非核武化,是金日成的遺願,但是「先軍」與「非核」不過是金氏父子的兩手策略。北韓是否真的願意放棄核武?相信的人不多。
縱使對北韓放棄核武的誠意並不樂觀,但是東北亞相關的各國政府都希望平壤能夠回到和談機制,至少可以讓北韓政府的意向公開透明,也讓危險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中國是唯一一個對北韓仍有直接影響力的國家,因此北京成為首爾、華盛頓、東京和莫斯科共同引領企盼的希望所在。
中共與北韓在六十年來的國際關係史上,曾經有過唇齒相依的患難交情。中國改革開放乃至大國崛起之後,與北韓的關係更為微妙--中國人在北韓看到過去的中國,那種極端封閉威權和個人崇拜相當熟悉;也有北韓人把中國看成未來的朝鮮,在北韓人所能夠得到的外界知識,中國不僅富庶,甚至很弔詭地還是自由的天地。
正因為複雜的歷史情感和未來想像,中國能夠對北韓施以強大的柔性壓力。除掉溫家寶訪問帶去的無償經濟援助不談,溫總理此次感性地憑弔韓戰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墓地,讓平壤政府體會到北京是現在他們唯一的依靠。但另一方面,北韓也認知到中方對北韓的耐性已經愈來愈少,畢竟中國與北韓在世界上的地位與角色已經有天差地別,遠非六十年前可以同日而語。平壤若不把握機會,只怕到時候連唯一的靠山也沒了。
在中共建政六十年的歷史時刻,中國正應該擔負起世界大國的責任,發揮正面的影響力,以和平共生的理念來化解國際爭端。如此的做法,將會比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更能夠獲得各國人民的尊敬。
發表於2009/10/07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