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台海現狀將要改變或是永遠維持,兩岸的關係終究要有個終局安排(end game solution)。就好像一條公路總有個盡頭,雖然站在此地看不見那個盡頭,但合理的預期是:這條路總會通向某個地方,它不會永遠在曠野中盤旋。
長期以來,台灣的主流思維是「先經濟,後政治」,其實就是避談終局安排,把問題留到未來。除了少數的急統派和急獨派,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接受這樣的「擱置爭議」、「談經濟,不談政治」的想法。
這樣的主流思維是有客觀基礎的,也是理性的。因為台灣內部對未來統獨的意見差異相當大,兩岸之間的歧見更大,為了要開啟兩岸的交流,也只能先擱置爭議。「不談政治」的思維到今天為止是對台灣有利的。然則到底要甚麼時候才該談政治呢?
直航之後,兩岸的經濟合作陸續展開,交流的趨勢已經越過了不可逆轉的關鍵點。從台灣的戰略考量來說,或許我們也已經到了一個該思考如何與對岸談政治的時刻。不是說現在就要談,而是要逐步建立內部共識,思考往後該怎麼談。
馬英九總統日前接受新加坡報紙訪問,表示在他的下一個任期裡可能和對岸談論政治議題。事後總統府急著澄清,表示只是不排除而不是一定要。再來馬總統又表示任內不會和中國大陸談論統一。這樣的表態其實正顯示了馬政府在兩岸問題上的侷限性。
過去民進黨政府由於採取了預設台獨的立場,和對岸不僅不能談政治,連經濟也談不下去。非常弔詭地,現在的國民黨政府由於採取了預設統一的立場,使得馬英九總統也沒有辦法和對岸談政治--不能談,不是北京政府不和他談,而是台灣人民不讓他談。
這正是台灣的困境--能夠為中國大陸所接受的政權,卻在台灣內部無法獲得絕大多數的完全信賴。馬總統之所以無法坦然和對岸談政治,正因為他和對岸採取了相同的預設立場,因而會引起台灣一大半人民的畏懼。
如果從預設統一的角度,或許台灣繼續避談政治反而有利於統一。當兩岸的實力差距愈來愈大,中國對台灣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也愈來愈大,台灣與中國大陸談政治的籌碼當然也就隨著時間而減少了。
三十年後、五十年後再來談兩岸的政治安排,會不會太晚了?那個時候,台灣會不會已經漸漸消融在一個新的大中華圈子裡?假使兩岸能夠自然地整合,未必是最壞的結局--但是對台灣更不見得是最有利的。
從台灣利益而言,台灣做為弱小的一方,與其長期下來無意識地被消化,不如在還有主體性的時候,認真去思考未來兩岸的政治框架該如何搭建。而這樣的思考首重國內要建立共識。這時候和北京談政治的條件還不成熟,但是不成熟的原因恰恰是國內沒有共識。
目前看來,主張終極統一的國民黨,和主張終極獨立的民進黨,都缺乏一些又能夠在國內獲取共識和信賴,又能夠和對岸談政治的條件。應該有新的社會政治力量,來擔負起這個任務。政治問題不可能永遠拖下去,愈拖對台灣可能愈不利了。
發表於2009/05/13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