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6-03-20

沒有愛國者的國家

台灣尚未成為一個「正常完整而美麗的偉大國家」,其有別於舉世諸多正常國家之處,在於台灣這個國家似乎找不到真正的愛國主義和愛國者。

愛國主義在台灣,是一個與時空脫落的辭彙,只與極少數的邊緣團體有所扣連。除了軍購項目名稱之外,主流媒體上幾乎沒有愛國者一辭,也聽不到有人以做為愛國者而受到推崇。但是,世界上哪一個正常國家沒有愛國者呢?

台灣的愛國主義不存在,愛國者不存在,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當然是國家認同的老問題。這個國家,到底是哪個國家?而愛國,究竟是要愛哪個國?在無法決定的情況下,兩種極端的擁護團體紛紛將對方視為其國家的破壞者。「捍衛中華民國」的人,認為中華民國的威脅來自於內部;「愛台灣」的人,則認為其他人都不愛台灣。愛台灣或是捍衛中華民國,皆演變為內部對抗的理由。

內部對抗所依循的邏輯,是黨派性而非愛國主義。黨派性的政治行動不著重客觀分析,不需要事實根據,更不顧念總體利益。只要是同黨所為,即使出於私心,甚至有害於國家,都必定要相挺到底,鐵齒到底。兩周來在輿論話題上沸沸揚揚的兩場大遊行,看起來好像都是這類行為。

和國家認同問題糾纏在一起,而阻礙了台灣發展正常的愛國主義的另一個因素,是進入歷史不太久而仍「音容苑在」的黨國體制。由於黨和國家的等同,使得在「那個黨」之外的人,無法發展出有別於黨所律定的愛國主義思想。國家既然是黨的,愛國者當然也只能是黨員。愛國主義由黨包辦,如果愛國,就必定得愛黨。不愛黨的人,沒有辦法愛國。人民既無不愛國的自由,也無愛國的自由。四十年的黨國體制,弔詭地扼殺了自主的愛國主義萌芽生根。

時尚性質的新左派和後現代思潮,對於右翼黨國威權主義的反動,形成了愛國主義的另一重障礙。如果前兩種不利於愛國主義的因素,主要是對大眾產生影響,則這第三種因素主要是作用於知識份子。對於這些微左的知識份子,國家是壓迫的象徵,提及任何愛國主義,都必然與某種程度的法西斯相關,是嚴重的政治不正確。不僅微左,微右的知識份子也覺得愛國主義十分落伍。既然「世界是平的」,國家逐漸消亡於全球化的潮流中,愛國主義就被等同於經貿和文化壁壘而應該被摧毀。

然而,台灣的真實問題與這些反國家的知識份子所憂心的恰恰相反。他們把台灣描述為充斥著高亢國族主義情緒的社會,在此民主政治是民粹動員的制度工具。事實上,台灣的問題並不是太多的國族主義,而是缺乏能夠將國族主義情緒疏導為積極改善之力量的愛國者。畢竟,愛國主義難道不是歷史上人類文明的主要推動力嗎?愛國主義難道不是將我們所艷羨的韓國與愛爾蘭,帶上快速進步之路的力量嗎?

在國家的前途成為一種普遍焦慮的時候,我不禁要大膽地提問,試試一種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如何?為台灣鼓起一個世代的愛國者如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