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日本政府,對亞洲將帶來何種影響?或者將只是維護現狀?由於這次的日本首相換人與內閣改組,直接與日本對亞洲安全及美國外交政策有關,特別令舉世觀察家注目。上周,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為了普天間美軍基地無法完全遷出沖繩島而辭職負責,這是鳩山首相企圖調整既有日美關係,卻被強大的現實所反挫而不支倒地。新的菅直人內閣可能會更尊重現實,不敢在亞洲安全及日美同盟問題上貿進。
普天間美軍基地所牽涉的不僅是日美關係問題,也是軍民問題甚至環境生態問題,很難找到沒有副作用的替代方案,因此民怨持續累積,終於拖垮一個日本內閣。普天間基地位於沖繩本島宜野灣市中心區,軍機訓練帶來很大的噪音、空氣污染和公共安全問題,居民一直要求搬遷。日美雙方協議將基地搬到沖繩名護市海邊,但當地卻是珊瑚、海藻、儒艮等稀有保育類動植物的棲地,因此同樣遭受反對。
鳩山由紀夫首相曾經承諾要讓普天間美軍基地完全撤出沖繩縣,但是苦無可行的替代方案,不得不依循二零零六年的日美協議,仍將基地遷移至名護市。為此鳩山政府遭受一連串政治壓力,先是四月底的十萬沖繩縣民集會示威,再是罷黜了身為聯合內閣消費者行政擔當相,反對日美協議方案的社民黨黨首福島瑞穗,導致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鳩山由紀夫早先不願為普天間問題辭職,至此被迫負起政治責任鞠躬下台。
普天間並非駐日美軍最重要的基地。美國海軍及空軍,以人員更多、更重要的橫須賀、佐世保及嘉手納等為指揮部及基地。但是由於沖繩地位重要,且美國絕不願在此時放棄沖繩,以免予亞洲各國錯誤的印象,以為美軍將逐步撤出東亞,其政治效應將更超過軍事效應。但駐日美軍(日文為在日米軍)問題勢必持續是日本的重要國內政治問題,將會讓每屆日本政府都感到左右為難。
對多數日本國民來說,駐日美軍的正面意義已經很難直接感受到。不到四萬人的美軍,對日本國內經濟的貢獻十分有限,但是長年以來造成諸多軍民糾紛及犯罪違紀問題。日本人也很了解,駐日美軍的本意並非保護日本,而是在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就近監管日本,避免軍國主義再度興起。當然日美同盟對日本的安全仍有重大意義,但駐軍只是日美同盟的一部分,並非全部。
鳩山前首相的外交路線,一直受到美國的質疑。在派閥小澤一郎主導下,鳩山政府顯得急於親近中國,也想要日本在亞洲扮演獨立的角色,而逐漸擺脫美國對日本的掌控。鳩山執政不到一年就下台,此結果是華府樂見的。新任首相菅直人,與鳩山同為日本民主黨發起人,在外交政策上也走自由中間派,過去也屬反對駐日美軍的立場。但是他在競選民主黨代表(黨首)的時候,卻說了「日本外交的基軸是日美關係」。這本來是東京與華府的常識與共識,過去是沒有疑問的,現在由菅直人首相說出來,顯示美國企圖繼續主導的亞洲秩序將會部份回穩。
發表於2010/06/09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6-09
2010-06-02
朝鮮半島的無戰爭解決
上周我在本專欄指出,南北韓不免要攤牌:天安艦沉沒事件只是導火線,結構性的原因在於北韓(朝鮮)的極權體制快要無以為繼了。到這個月,一九五零年開戰的韓戰就要屆滿六十年,韓民族在朝鮮半島上分裂為兩個國家的狀態,原本不是可以永續維持的狀態,遲早要做個解決--問題在於是爆發另一場韓戰,或是一個無戰爭的解決。
爆發另一場韓戰並非不可能。美國紐約時報分析,有五個因素可能使朝鮮半島引發戰爭。第一是北韓海軍在兩韓有爭議的黃海「北方界線」上故意挑釁,或是雙方船艦擦槍走火。第二是北韓對南韓的心戰廣播站進行砲擊,造成南韓回擊。第三是北韓勞動黨內部政權鬥爭,促發冒進攻擊行為。第四是北韓政權垮台,由亂局引發戰爭。第五是北韓走投無路動用核武。
即使朝鮮半島爆發軍事衝突,和六十年前的韓戰是截然不同的。六十年前的韓戰,美國與中國數十萬援軍捲入,整整打了慘烈的三年(當年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定,因此技術上而言,韓戰至今仍未結束,只是在停戰狀態而已)。韓戰不僅造成南北韓再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分割,更鞏固了東亞的冷戰體制,促使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並建構西太平洋防線,圍堵共產中國勢力侵入東亞與東南亞。
韓戰六十年來,世局有了極大的改變,這也使得朝鮮半島的終局解決(End Game Solution)將遠遠不同於六十年前的狀態。兩韓問題終於可能進入終局解決階段的主要因素,在於中國與北韓政權的利益已經有嚴重的差異。中國領導人前所未有地表示支持兩韓和平統一。在中日韓三國領袖會議中,南韓總統李明博說:「韓國政府的目標是維持朝鮮半島和平,並讓北韓開放後實現南北韓共同繁榮。將通過這種過程努力實現和平統一」。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將為使朝鮮半島儘早出現和平統一環境提供支持。」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對此表示:「李明博總統說要把朝鮮半島打造成和平繁榮的地區,並希望實現和平統一,我對他的高見完全同意。」
當然這對於在六十年前發動志願軍渡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立場是相當尷尬的。中國過去一直希望朝鮮半島維持分裂對立的現狀。從積極面來講,北韓是中國對日本和美國外交牌局的一張牌,在六方會談的階段,各方都有求於中國;此外,北韓一直是中國和美國在陸地軍事力量上的緩衝地帶。從消極面而言,中國也害怕朝鮮勞動黨政權一旦崩潰,會有大量難民進入中國東北。然而,中國早已體認到:朝鮮半島無戰爭的解決模式,亦即在美中默契下南方勝利的和平統一,是個遲早不可避免的終局。
北韓當然仍想要用過去的情誼拖住中國。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不久前才結束訪華之行,朝鮮郵政部門就發行了紀念金正日訪華的郵票,圖案是金正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以及金正日在北京、大連、天津參觀的照片。這些印有「紀念偉大領導人金正日對中國訪問」和「朝中友誼史上的劃時代事件」等字樣的郵票,蓋不住一甲子世局滄桑。一個孤立、脆弱、荒謬的朝鮮政權已經成為中國的包袱,現在的問題是用何種方式卸下這個歷史包袱而已。
發表於2010/06/0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爆發另一場韓戰並非不可能。美國紐約時報分析,有五個因素可能使朝鮮半島引發戰爭。第一是北韓海軍在兩韓有爭議的黃海「北方界線」上故意挑釁,或是雙方船艦擦槍走火。第二是北韓對南韓的心戰廣播站進行砲擊,造成南韓回擊。第三是北韓勞動黨內部政權鬥爭,促發冒進攻擊行為。第四是北韓政權垮台,由亂局引發戰爭。第五是北韓走投無路動用核武。
即使朝鮮半島爆發軍事衝突,和六十年前的韓戰是截然不同的。六十年前的韓戰,美國與中國數十萬援軍捲入,整整打了慘烈的三年(當年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定,因此技術上而言,韓戰至今仍未結束,只是在停戰狀態而已)。韓戰不僅造成南北韓再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分割,更鞏固了東亞的冷戰體制,促使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並建構西太平洋防線,圍堵共產中國勢力侵入東亞與東南亞。
韓戰六十年來,世局有了極大的改變,這也使得朝鮮半島的終局解決(End Game Solution)將遠遠不同於六十年前的狀態。兩韓問題終於可能進入終局解決階段的主要因素,在於中國與北韓政權的利益已經有嚴重的差異。中國領導人前所未有地表示支持兩韓和平統一。在中日韓三國領袖會議中,南韓總統李明博說:「韓國政府的目標是維持朝鮮半島和平,並讓北韓開放後實現南北韓共同繁榮。將通過這種過程努力實現和平統一」。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將為使朝鮮半島儘早出現和平統一環境提供支持。」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對此表示:「李明博總統說要把朝鮮半島打造成和平繁榮的地區,並希望實現和平統一,我對他的高見完全同意。」
當然這對於在六十年前發動志願軍渡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立場是相當尷尬的。中國過去一直希望朝鮮半島維持分裂對立的現狀。從積極面來講,北韓是中國對日本和美國外交牌局的一張牌,在六方會談的階段,各方都有求於中國;此外,北韓一直是中國和美國在陸地軍事力量上的緩衝地帶。從消極面而言,中國也害怕朝鮮勞動黨政權一旦崩潰,會有大量難民進入中國東北。然而,中國早已體認到:朝鮮半島無戰爭的解決模式,亦即在美中默契下南方勝利的和平統一,是個遲早不可避免的終局。
北韓當然仍想要用過去的情誼拖住中國。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不久前才結束訪華之行,朝鮮郵政部門就發行了紀念金正日訪華的郵票,圖案是金正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以及金正日在北京、大連、天津參觀的照片。這些印有「紀念偉大領導人金正日對中國訪問」和「朝中友誼史上的劃時代事件」等字樣的郵票,蓋不住一甲子世局滄桑。一個孤立、脆弱、荒謬的朝鮮政權已經成為中國的包袱,現在的問題是用何種方式卸下這個歷史包袱而已。
發表於2010/06/0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5-26
兩韓不免攤牌
南北韓局勢進入高度緊張狀態,雖然國際社會呼籲雙方冷靜自制,但即使戰爭可以避免,兩韓在政治與外交上的攤牌卻是不可避免。令世人屏息關注的是,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朝鮮半島上的南北分裂形勢,會不會因為這次的攤牌而有所改變?而假使朝鮮半島真的發生了改變,東亞與世界會受到多大的震盪?
導致兩韓攤牌的近因是天安艦事件。今年三月,南韓的天安艦沉沒,四十六位官兵犧牲,當時南韓政府並無直接證據證實是北韓(朝鮮)所為;兩個月後,南韓李明博政府公佈調查報告,指控北韓用魚雷擊沉天安艦,並要求朝鮮必須為此攻擊行動付出代價。兩韓對抗情緒非常高漲,南韓不僅著手進行制裁,且重新啟動停止數年的心戰喊話;而朝鮮更激烈反應,否認南韓指控,宣稱將全員備戰。
天安艦事件將成為歷史公案,而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卻絕不只因天安艦而起。十幾年來,北韓金正日政府的獨裁統治難以為繼,糧食與能源極度短缺,卻為了延續政權(或如其所稱的為了維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安全)而發展核武與飛彈系統,自一九九三年退出反核擴散條約,在核武發展議題上反覆與美國纏鬥,又對日本海域試射大浦洞飛彈,形成東亞最大安全威脅,也使朝鮮半島一直在緊張狀態中。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目前兩個韓國的狀態本來是不可能永久維繫的,遲早要改變。朝鮮半島的分裂肇因於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前的雅爾達會議,史達林要求由蘇聯進軍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美國負責三十八度線以南。原本協議是解除日軍武裝,託管給聯合國,變成了各自扶持一個政府,造成了一個韓民族兩個國家的局面。兩韓都要求統一,北韓在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發動侵襲,美國與中國捲入,打了三年慘烈的戰役。
現在兩韓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差距懸殊,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有如天壤,因此如果朝鮮半島在此時發生改變,可能較有利於自由民主的一方。但是在七零年代以前,雙方的均勢並非如此。在蘇聯的工業與軍事支持下,朝鮮曾經一度大幅領先南韓。平壤的地下鐵等公共建設早於首爾,當年北韓人民生活水平高於南韓。早期工業化的基礎也是朝鮮勞動黨政權所以能夠茍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北韓政權是全世界現存最高壓極權的政體,人權狀況極度惡劣。已經民主化且經濟與科技發達的南韓,對於如何對待北邊的同胞兼敵人,內部卻有很大的爭議。右派主張對抗,與西方民主陣營結盟對北韓施壓,支持美軍留駐。左派主張懷柔,反對與西方聯合對付北韓,甚至反對用西方民主人權標準來要求北韓,也反對目前僅剩兩萬七千名的美軍留駐。現任李明博總統屬於右翼,被認為藉由天安艦事件炒作反共情緒,操作選舉議題。
再過一個月,韓戰就滿六十年。兩韓問題遲早要解決,只是全世界都不希望是在武力衝突之下解決。因應此共同危機,兩大主要關係國:美國與中國,應該有更多的合作。在大規模的美中政策對話之後,新的東亞秩序如何藉由兩大國合作來體現,就看朝鮮半島危機的處理結果。
發表於2010/05/26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導致兩韓攤牌的近因是天安艦事件。今年三月,南韓的天安艦沉沒,四十六位官兵犧牲,當時南韓政府並無直接證據證實是北韓(朝鮮)所為;兩個月後,南韓李明博政府公佈調查報告,指控北韓用魚雷擊沉天安艦,並要求朝鮮必須為此攻擊行動付出代價。兩韓對抗情緒非常高漲,南韓不僅著手進行制裁,且重新啟動停止數年的心戰喊話;而朝鮮更激烈反應,否認南韓指控,宣稱將全員備戰。
天安艦事件將成為歷史公案,而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卻絕不只因天安艦而起。十幾年來,北韓金正日政府的獨裁統治難以為繼,糧食與能源極度短缺,卻為了延續政權(或如其所稱的為了維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安全)而發展核武與飛彈系統,自一九九三年退出反核擴散條約,在核武發展議題上反覆與美國纏鬥,又對日本海域試射大浦洞飛彈,形成東亞最大安全威脅,也使朝鮮半島一直在緊張狀態中。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目前兩個韓國的狀態本來是不可能永久維繫的,遲早要改變。朝鮮半島的分裂肇因於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前的雅爾達會議,史達林要求由蘇聯進軍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美國負責三十八度線以南。原本協議是解除日軍武裝,託管給聯合國,變成了各自扶持一個政府,造成了一個韓民族兩個國家的局面。兩韓都要求統一,北韓在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發動侵襲,美國與中國捲入,打了三年慘烈的戰役。
現在兩韓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差距懸殊,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有如天壤,因此如果朝鮮半島在此時發生改變,可能較有利於自由民主的一方。但是在七零年代以前,雙方的均勢並非如此。在蘇聯的工業與軍事支持下,朝鮮曾經一度大幅領先南韓。平壤的地下鐵等公共建設早於首爾,當年北韓人民生活水平高於南韓。早期工業化的基礎也是朝鮮勞動黨政權所以能夠茍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北韓政權是全世界現存最高壓極權的政體,人權狀況極度惡劣。已經民主化且經濟與科技發達的南韓,對於如何對待北邊的同胞兼敵人,內部卻有很大的爭議。右派主張對抗,與西方民主陣營結盟對北韓施壓,支持美軍留駐。左派主張懷柔,反對與西方聯合對付北韓,甚至反對用西方民主人權標準來要求北韓,也反對目前僅剩兩萬七千名的美軍留駐。現任李明博總統屬於右翼,被認為藉由天安艦事件炒作反共情緒,操作選舉議題。
再過一個月,韓戰就滿六十年。兩韓問題遲早要解決,只是全世界都不希望是在武力衝突之下解決。因應此共同危機,兩大主要關係國:美國與中國,應該有更多的合作。在大規模的美中政策對話之後,新的東亞秩序如何藉由兩大國合作來體現,就看朝鮮半島危機的處理結果。
發表於2010/05/26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5-19
等馬總統對修憲給個答案
馬英九總統執政將滿兩年,看起來他對現在的憲政體制似乎越來越滿意了。依據媒體報導,總統府發言人說,馬總統認為現行憲政體制沒有問題,運作很順暢,修憲沒有急迫性。發言人還說,在五月二十日,馬總統就任兩週年之日,總統府將針對修憲評估對國人說明。在本文截稿之時,還不確知馬總統將會對修憲給什麼答案。但看起來,期待憲政改革的人們對於馬政府是否徹底破滅的攤牌之日就要到了。
儘管憲政問題對台灣是多麼的重要與迫切--台灣民主政治的困境與突破之道,幾乎都必須上升到憲法的層次,也無法繞過修憲這一關。然而憲政問題也是一個比較屬於「菁英」的議題,只有相對少數人關心。這或許也是馬政府可能輕易躲過兌現其競選諾言的原因--馬政府在許多方面都愈來愈像其前任扁政府,只關心選舉和民調。至於馬總統在競選時說要在二零一零年檢討修憲,只要沒人提起,就輕輕地忘了吧。
如果輕輕略過兩年前的檢討修憲承諾,真是馬總統的盤算,那麼將不僅是令人失望而已,也將錯失絕少的歷史契機。此時的國民黨政權,正享有可能是在國會全面改選之後,決難再次出現的立法院四分之三席次--這正是現行單一選區制給予國民黨的不公平特權,也是歷史賦予馬英九先生以特殊責任,有絕對優勢而可主導修憲的特殊條件。馬總統就算贏得了下一任,也不太可能再度擁有跨越修憲門檻的國會優勢。在能夠主導的時候都不願意推動修憲的話,那麼在失去主導優勢的時候要推動修憲,就更不可能了。
馬總統竟然會認為現行憲政制度沒有什麼問題,這是很令人驚異的變化。檢閱馬總統過去針對憲政的發言紀錄,會發現馬總統是最不該覺得現行憲政體制沒問題的人。馬英九先生在憲法上是一位守舊派,歷來七次修憲,他幾乎都是不贊成的。基本上,馬英九是主張維持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包括其內閣制精神,而不贊同總統直選以及目前不受節制的超級總統權。換言之,依照他過去的言論,馬總統應該是不喜歡現行憲法,而該傾向推動修憲,將憲法朝向內閣制修改的。而內閣制正是自從二零零六年以來修憲運動的主流,國內民間團體與法政學界有相當大的內閣制修憲的聲音,何以馬總統現在又不想推動了呢?
絕對權力的誘惑,這是最令人擔憂的答案,卻也是不意外的結果。在陳水扁前總統主政時,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權責劃分非常紊亂,總統濫權現象層出不窮,行政院的施政受到總統府干預無日無之。馬英九先生從輿論界與學術界的分析中,得知憲政制度是主要的病根,那時候他不是總統,還沒有享受到超級總統權的好處,因此覺得這個制度該檢討。當上總統兩年之後,他發現這樣的超級總統權實在太好用了,而且他的權力比陳水扁還大--陳水扁前總統受困於民進黨居國會少數的事實,凡事受到國民黨杯葛抵制。而馬英九總統擁有國會多數,能夠以黨領政,權力更不受節制。要這樣的馬總統推動內閣制修憲,會不會是完全沒希望?五二零當天或許會有答案。
發表於2010/05/19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儘管憲政問題對台灣是多麼的重要與迫切--台灣民主政治的困境與突破之道,幾乎都必須上升到憲法的層次,也無法繞過修憲這一關。然而憲政問題也是一個比較屬於「菁英」的議題,只有相對少數人關心。這或許也是馬政府可能輕易躲過兌現其競選諾言的原因--馬政府在許多方面都愈來愈像其前任扁政府,只關心選舉和民調。至於馬總統在競選時說要在二零一零年檢討修憲,只要沒人提起,就輕輕地忘了吧。
如果輕輕略過兩年前的檢討修憲承諾,真是馬總統的盤算,那麼將不僅是令人失望而已,也將錯失絕少的歷史契機。此時的國民黨政權,正享有可能是在國會全面改選之後,決難再次出現的立法院四分之三席次--這正是現行單一選區制給予國民黨的不公平特權,也是歷史賦予馬英九先生以特殊責任,有絕對優勢而可主導修憲的特殊條件。馬總統就算贏得了下一任,也不太可能再度擁有跨越修憲門檻的國會優勢。在能夠主導的時候都不願意推動修憲的話,那麼在失去主導優勢的時候要推動修憲,就更不可能了。
馬總統竟然會認為現行憲政制度沒有什麼問題,這是很令人驚異的變化。檢閱馬總統過去針對憲政的發言紀錄,會發現馬總統是最不該覺得現行憲政體制沒問題的人。馬英九先生在憲法上是一位守舊派,歷來七次修憲,他幾乎都是不贊成的。基本上,馬英九是主張維持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包括其內閣制精神,而不贊同總統直選以及目前不受節制的超級總統權。換言之,依照他過去的言論,馬總統應該是不喜歡現行憲法,而該傾向推動修憲,將憲法朝向內閣制修改的。而內閣制正是自從二零零六年以來修憲運動的主流,國內民間團體與法政學界有相當大的內閣制修憲的聲音,何以馬總統現在又不想推動了呢?
絕對權力的誘惑,這是最令人擔憂的答案,卻也是不意外的結果。在陳水扁前總統主政時,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權責劃分非常紊亂,總統濫權現象層出不窮,行政院的施政受到總統府干預無日無之。馬英九先生從輿論界與學術界的分析中,得知憲政制度是主要的病根,那時候他不是總統,還沒有享受到超級總統權的好處,因此覺得這個制度該檢討。當上總統兩年之後,他發現這樣的超級總統權實在太好用了,而且他的權力比陳水扁還大--陳水扁前總統受困於民進黨居國會少數的事實,凡事受到國民黨杯葛抵制。而馬英九總統擁有國會多數,能夠以黨領政,權力更不受節制。要這樣的馬總統推動內閣制修憲,會不會是完全沒希望?五二零當天或許會有答案。
發表於2010/05/19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5-12
馬總統如何維持現狀
「此時此刻,(台灣)人民認為統一或獨立都不是好選擇,他們寧可保持現狀,並深化雙方的互動,然後把統獨問題留給後代決定。台灣人民要和大陸做生意,但他們不要對岸的生活方式。」這是馬英九總統上周接見夏威夷東西中心記者訪問團時所說的一段話(引述自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及台灣中國時報的譯文)。相較於馬總統其他一些被認為「促統」的發言,曾經令許多人提心吊膽,這是馬總統在兩岸關係上,可能令大多數台灣人民寬心的一段話--如果這是他真實的理念。
近來馬總統在對外國訪客或媒體談到他的兩岸政策理念時,往往造成國內的爭議。最主要的原因,即是馬總統並不曾很明確、很一貫地講出他的國家戰略論述,反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反覆猶疑或者曖昧模糊。當然馬總統和他的策士們一定會辯解說,他們早已闡述得很清楚。但事實上,由於大家心知肚明,為了推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作關係,馬政府有些話是不能講的,或者有些話是不能不講的,在這些辭令的底下,究竟馬英九要將台灣帶往何處去,就引起很大的猜疑。
把統獨問題留給後代,而且是複數的後代,意思就是可能是未來好幾代。這表示在未來數十年內,台灣不會與中國統一。這也隱含著對於統一或獨立,在目前我們的政府應該是採取開放的立場。這當然就和所謂「預設統一」是有衝突的。如果真的要把統獨問題留給後代去決定,而在我們的世代只追求和平的話,那麼也必須保障未來世代的選擇權利,換言之,現在所推動的兩岸政策必須是維持現狀導向,而不能是統一或獨立導向,亦即不該有無法逆轉的政策,使得後代的選擇權遭受剝奪。
就保留後代對台灣前途的選擇權而言,馬政府所做的是遠遠不夠的。維持現狀並非甚麼都不做。台灣方面的消極不作為,並不是維持現狀,而是默許現狀被改變。客觀而言,台海兩岸有朝向統合的自然趨勢,尤其在中國大陸方面積極作為的情況下,台灣是持續被拉過去的。維持現狀需要一些積極作為,但並不是要像陳水扁政府後期故意把兩岸關係弄僵,而是要讓台灣人民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政府不會放棄自己的國家。馬政府並沒有讓人民覺得現狀是可以維持的,反而讓許多人覺得恐慌。
馬總統說,台灣人民不要對岸的生活方式。沒錯。但所謂對岸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甚麼?台灣的生活方式,差異又在哪裡?從國民黨式的民主宣傳來看,對岸的生活方式指的是不民主不自由,不在國民黨所長期依賴的西方民主陣營標準下。但是這兩年來,在台海兩岸所看到的是國民黨高官以及財團要人們,不僅完全避談大陸上的人權與言論自由問題,甚至對台灣本身的民主制度流露鄙夷,反而對中共極權體制的「效率」推崇備至。國民黨人的這種態度,是和西方國家裡主張和中國交往的人完全不同的。
總而言之,馬總統在對外談及台灣維持現狀甚至可以改變中國之時,由於在這方面缺乏實質的政策作為,讓人覺得他若非完全童騃樂觀,以為一切都會船到橋頭自然直,就是只為了取悅人民。在他總統任期的後半段,強化其維持現狀的實質作為是最重要的。
發表於2010/05/1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近來馬總統在對外國訪客或媒體談到他的兩岸政策理念時,往往造成國內的爭議。最主要的原因,即是馬總統並不曾很明確、很一貫地講出他的國家戰略論述,反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反覆猶疑或者曖昧模糊。當然馬總統和他的策士們一定會辯解說,他們早已闡述得很清楚。但事實上,由於大家心知肚明,為了推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作關係,馬政府有些話是不能講的,或者有些話是不能不講的,在這些辭令的底下,究竟馬英九要將台灣帶往何處去,就引起很大的猜疑。
把統獨問題留給後代,而且是複數的後代,意思就是可能是未來好幾代。這表示在未來數十年內,台灣不會與中國統一。這也隱含著對於統一或獨立,在目前我們的政府應該是採取開放的立場。這當然就和所謂「預設統一」是有衝突的。如果真的要把統獨問題留給後代去決定,而在我們的世代只追求和平的話,那麼也必須保障未來世代的選擇權利,換言之,現在所推動的兩岸政策必須是維持現狀導向,而不能是統一或獨立導向,亦即不該有無法逆轉的政策,使得後代的選擇權遭受剝奪。
就保留後代對台灣前途的選擇權而言,馬政府所做的是遠遠不夠的。維持現狀並非甚麼都不做。台灣方面的消極不作為,並不是維持現狀,而是默許現狀被改變。客觀而言,台海兩岸有朝向統合的自然趨勢,尤其在中國大陸方面積極作為的情況下,台灣是持續被拉過去的。維持現狀需要一些積極作為,但並不是要像陳水扁政府後期故意把兩岸關係弄僵,而是要讓台灣人民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政府不會放棄自己的國家。馬政府並沒有讓人民覺得現狀是可以維持的,反而讓許多人覺得恐慌。
馬總統說,台灣人民不要對岸的生活方式。沒錯。但所謂對岸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甚麼?台灣的生活方式,差異又在哪裡?從國民黨式的民主宣傳來看,對岸的生活方式指的是不民主不自由,不在國民黨所長期依賴的西方民主陣營標準下。但是這兩年來,在台海兩岸所看到的是國民黨高官以及財團要人們,不僅完全避談大陸上的人權與言論自由問題,甚至對台灣本身的民主制度流露鄙夷,反而對中共極權體制的「效率」推崇備至。國民黨人的這種態度,是和西方國家裡主張和中國交往的人完全不同的。
總而言之,馬總統在對外談及台灣維持現狀甚至可以改變中國之時,由於在這方面缺乏實質的政策作為,讓人覺得他若非完全童騃樂觀,以為一切都會船到橋頭自然直,就是只為了取悅人民。在他總統任期的後半段,強化其維持現狀的實質作為是最重要的。
發表於2010/05/12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