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Say Never Again」是一部由史恩康納萊主演的「零零七」電影,台灣中文片名叫做「巡弋飛彈」--中文片名符合故事主題,反倒是英文片名與故事無關。英文片名由來是史恩康納萊演完上一部「零零七」電影之後,他說他「絕不再」飾演詹姆士龐德。康納萊夫人就提醒他:「絕不再說絕不」,意思就是「以後的事情很難講喔」。
結果,史恩康納萊又演了詹姆士龐德,這部片就以他夫人的名言做為片名。近日馬英九總統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說出絕不會要求美國出兵為台灣而戰--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國家領導人該不該說什麼「絕不」,特別是攸關國家安全與生存,這是馬總統的發言會使人憂慮的地方。
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在冷戰時期,本質上是個美國所保護的政權。國民黨不僅一向要求美國介入台海,整個一九四九年之後的中華民國外交史之主軸,基本上就是台北極力企求不要被華府背棄的奮鬥史。莫忘記杜魯門政府本來不願意再支持敗退到台灣的蔣介石軍隊,若不是韓戰爆發,美國可能不會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美國的軍力介入,是中華民國當時所以沒有被吞滅的主要因素。
美國以其軍事實力,保證台灣的安全,這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生存,是非常基本的條件。這樣的事實,我們的歷任駐美大使(代表)、外交部長,都無法否認。若非如此,我們不會持續對美國政府與民間進行遊說,爭取美國對台軍售--軍售所代表的當然不只是武器硬體,也意味著兩軍在訓練補給指揮系統上的相容性。要求美國以軍力來保證台海安全,不是哪一黨的政策,而是台灣中華民國的基本國策。
看過馬總統在CNN的全部訪談(總共不超過十八分鐘),很難說他的談話顯示出什麼重大的政策改變。民進黨對馬總統這段話的批評,是斷章取義與厚誣了。馬總統固然講了絕不會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但他是在重複申述台灣為何需要美國售予防衛性武器--能增強台灣對中國談判時的信心與安全感,以及台海目前發生戰爭機率極低,這樣的脈絡下講出來的。更且,馬總統駁斥了一位美國學者認為台灣無關美國利益的觀點--馬英九在訪談中說,美國協助台灣防衛自己,不是為了台灣,更是為了美國自己的利益。
坦白講,馬總統的這些論點,與陳水扁前總統時期民進黨對美國政學界遊說所採取的論點,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民進黨政府對美國遊說,也不會明白要求美國以軍力介入台海(那是台美人團體FAPA以美國公民身分對他們自己的政府才能講的話)。要求美國武力介入,必造成美國民意反彈,結果適得其反。同樣地,民進黨也會訴求台灣與美國的利益一致,也會保證台灣不會故意將美軍拖入戰爭。
與其說馬總統拒絕了美國對台海安全事務的介入,倒不如說馬總統為了博取美國人的信任和好感,講了沒有必要的過度的話,而且會有負面效果產生。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本來就是曖昧模糊的,這是為了美國本身的戰略利益。美國是否出兵介入台海,不全然取決於台灣是否開口要求。但是,台灣的要求,對美國政策制定也並非毫不相關。華府官學政策界各股勢力,對於台灣領導人這樣的言論,接下來必然會有一些負面反應,值得馬政府觀察警惕。
發表於2010/05/05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5-05
2010-04-28
中國新能源政策的成敗
根據汽車業界某研究機構近日發表的調查,中國人購買新能源車(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的意願是全世界最高的。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中國受訪者表示考慮在未來三年內購買電動汽車或油電混合動力的汽車,這個比例高達同一機構在美、日、英、德、法等國所做的調查結果的五倍。
這是個有趣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中國新能源政策推動的力道和成果。雖然有汽車業界人士認為,這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新能源的知識較充分,因此對電動車的接受度較高。但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不如說中國消費者對於傳統汽車的執著不深,不像歐美駕駛人對燃油引擎早已沉迷無法自拔。
更重要的是,或許我們可以推論,中國政府強力推動的新能源政策,已經對一般民眾的觀念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才是中國人對新能源車接受度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中國的新能源政策推行之成敗,也可能是影響世界經濟及攸關人類生存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這也讓中國有機會成為全球新能源政策的領導大國。剛剛閉幕的北京國際車展,吸引了全球兩千多家車廠及供應商,展示了九百多款新車,其中有九十五款都是所謂的新能源車,更有多款是中國自產自製,這說明了中國政府新能源政策與產業彼此造成相當的加強效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要「打好節能減排的攻堅戰和持久戰」。上周,溫家寶主持國家能源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保障,要求落實二零二零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十五,以及二氧化碳減排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的目標。
儘管中國政府的許多目標都是口號,但是在能源問題上則不可能不認真面對。成為能源消耗大國之後,能源安全無疑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最大關鍵。當然推動新能源是刻不容緩,但確保石油供應來源更為急迫。也因此中國在伊朗問題上不願意協同美國進行制裁,在沙烏地阿拉伯則故意配合玩弄國際權力平衡遊戲。
能源政策也成為國際角力的標的物。中國在去年就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投資國,其投資額為三百四十二億美元,將近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儘管如此,國際壓力仍持續增加。世界銀行在本周一發表最新報告,建議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加大規模投資再生能源,以減少未來二十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
中國將如何因應這個由能源議題所帶動的國際競合新局勢?目前看起來,全力向前衝可能是最好的一條路,甚至是唯一的路。用政策規範和引導,藉由其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帶動新能源科技的研發和投資,一方面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一方面促進產業升級調整,若能對地球暖化問題有所貢獻,則更可以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發表於2010/04/28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這是個有趣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中國新能源政策推動的力道和成果。雖然有汽車業界人士認為,這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新能源的知識較充分,因此對電動車的接受度較高。但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不如說中國消費者對於傳統汽車的執著不深,不像歐美駕駛人對燃油引擎早已沉迷無法自拔。
更重要的是,或許我們可以推論,中國政府強力推動的新能源政策,已經對一般民眾的觀念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才是中國人對新能源車接受度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原因。中國的新能源政策推行之成敗,也可能是影響世界經濟及攸關人類生存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這也讓中國有機會成為全球新能源政策的領導大國。剛剛閉幕的北京國際車展,吸引了全球兩千多家車廠及供應商,展示了九百多款新車,其中有九十五款都是所謂的新能源車,更有多款是中國自產自製,這說明了中國政府新能源政策與產業彼此造成相當的加強效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要「打好節能減排的攻堅戰和持久戰」。上周,溫家寶主持國家能源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保障,要求落實二零二零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十五,以及二氧化碳減排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的目標。
儘管中國政府的許多目標都是口號,但是在能源問題上則不可能不認真面對。成為能源消耗大國之後,能源安全無疑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最大關鍵。當然推動新能源是刻不容緩,但確保石油供應來源更為急迫。也因此中國在伊朗問題上不願意協同美國進行制裁,在沙烏地阿拉伯則故意配合玩弄國際權力平衡遊戲。
能源政策也成為國際角力的標的物。中國在去年就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投資國,其投資額為三百四十二億美元,將近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儘管如此,國際壓力仍持續增加。世界銀行在本周一發表最新報告,建議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加大規模投資再生能源,以減少未來二十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
中國將如何因應這個由能源議題所帶動的國際競合新局勢?目前看起來,全力向前衝可能是最好的一條路,甚至是唯一的路。用政策規範和引導,藉由其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帶動新能源科技的研發和投資,一方面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一方面促進產業升級調整,若能對地球暖化問題有所貢獻,則更可以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發表於2010/04/28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4-21
歐巴馬的反核武佈局
四月和五月大概可以算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反核武之月吧,尤其是前兩周,推動反核武擴散的工作進行得相當密集。反核武是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歐巴馬所念茲在茲的志業,也是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之一。歐巴馬最近的反核武工作,雖然還很難評定其真正的成效,來自各派別的專家也表達各種不滿,認為仍無法遏制北韓與伊朗及恐怖組織的核武企圖,但合理的推測是,這些工作不僅具有長期的意義,同時也是圍堵北韓與伊朗核武的戰略佈局。如果是這樣,則歐巴馬總統已經向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歐巴馬的全球非核武以及對付「流氓國家」的戰略佈局,是先從美國自身的政策調整做起。四月六日,美國政府公布了由國防部主責的最新版「核武態勢評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宣示美國將大幅限縮使用核武的條件,也不再部署新核武,甚至未來對於沒有核武、且遵守「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的國家,美國就算受到對方的生物或化學武器攻擊,也不會以核武報復。此報告顯示了歐巴馬政府有了新的核武戰略(儘管歐巴馬也在紐約時報的專訪中提了但書)。
設下了較明確的使用核武的條件,這對於美國從冷戰時代以來採取的模糊嚇阻戰略,是很大的改變。批評者認為歐巴馬總統使得美國在報復敵人的手段上受到了限制,讓美國陷入更危險的境地。但事實上,即使在裁減核武之後,美國所擁有的核子戰力仍然遠遠超過嚇阻所需,而且美國是唯一曾經在戰爭中丟下原子彈的國家;美國的敵人,不論是流氓國家還是恐怖組織,都不會以為美國真的絕對不會用核武對付他們。不主動使用核武,且不對非核武國家使用核武,並不會削弱美國核武的嚇阻力,反而強化了美國對意欲加入核子俱樂部的新核武國家的談判力。
接下來歐巴馬達成了與核武老對手俄國的新合約。四月八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歐巴馬和俄國總統梅德維傑夫簽署了歷史性的「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這是自從前蘇聯瓦解以來,美國與俄國這兩大核武國家再度達成裁減核武的協議,對於全世界實質的核武數量減少當然有很大作用,但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獲得其他核武國家的認可,以便形成更大更強的約束。
在美俄有成果之後,歐巴馬的下一步是取得新核武強權中國以及具有核擴散可能性的國家如烏克蘭等的合作。四月十二日在華府召開「核子安全高峰會議」(Nuclear Security Summit),召集了四十六個國家的領袖,要求他們對禁核與防止核擴散做出具體承諾。會議在上周才結束,具體細節將在五月在聯合國召開的「檢討防阻核武擴散會議」(NPT Review Conference)來落實。
在獲得核武俱樂部所有成員至少口頭承諾配合之後,美國才有可能集合舉世之力,共同來對付伊朗、北韓與蓋達組織等。當然舉世合作消除核武在目前仍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對反對獨斷獨行主義(Unilateralism)的歐巴馬極為重要。甚至如果有一天,美國必須對北韓或伊朗動武,則所有的正當性建構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
發表於2010/04/21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歐巴馬的全球非核武以及對付「流氓國家」的戰略佈局,是先從美國自身的政策調整做起。四月六日,美國政府公布了由國防部主責的最新版「核武態勢評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宣示美國將大幅限縮使用核武的條件,也不再部署新核武,甚至未來對於沒有核武、且遵守「禁止核武擴散條約」(NPT)的國家,美國就算受到對方的生物或化學武器攻擊,也不會以核武報復。此報告顯示了歐巴馬政府有了新的核武戰略(儘管歐巴馬也在紐約時報的專訪中提了但書)。
設下了較明確的使用核武的條件,這對於美國從冷戰時代以來採取的模糊嚇阻戰略,是很大的改變。批評者認為歐巴馬總統使得美國在報復敵人的手段上受到了限制,讓美國陷入更危險的境地。但事實上,即使在裁減核武之後,美國所擁有的核子戰力仍然遠遠超過嚇阻所需,而且美國是唯一曾經在戰爭中丟下原子彈的國家;美國的敵人,不論是流氓國家還是恐怖組織,都不會以為美國真的絕對不會用核武對付他們。不主動使用核武,且不對非核武國家使用核武,並不會削弱美國核武的嚇阻力,反而強化了美國對意欲加入核子俱樂部的新核武國家的談判力。
接下來歐巴馬達成了與核武老對手俄國的新合約。四月八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歐巴馬和俄國總統梅德維傑夫簽署了歷史性的「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這是自從前蘇聯瓦解以來,美國與俄國這兩大核武國家再度達成裁減核武的協議,對於全世界實質的核武數量減少當然有很大作用,但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獲得其他核武國家的認可,以便形成更大更強的約束。
在美俄有成果之後,歐巴馬的下一步是取得新核武強權中國以及具有核擴散可能性的國家如烏克蘭等的合作。四月十二日在華府召開「核子安全高峰會議」(Nuclear Security Summit),召集了四十六個國家的領袖,要求他們對禁核與防止核擴散做出具體承諾。會議在上周才結束,具體細節將在五月在聯合國召開的「檢討防阻核武擴散會議」(NPT Review Conference)來落實。
在獲得核武俱樂部所有成員至少口頭承諾配合之後,美國才有可能集合舉世之力,共同來對付伊朗、北韓與蓋達組織等。當然舉世合作消除核武在目前仍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對反對獨斷獨行主義(Unilateralism)的歐巴馬極為重要。甚至如果有一天,美國必須對北韓或伊朗動武,則所有的正當性建構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
發表於2010/04/21新新聞周奕成專欄
2010-04-14
馬總統的愛將們
波蘭國歌(原為義大利波蘭軍團頌歌)的第一句是:「波蘭還沒有亡」。一句國歌道破了波蘭數百年來一次次被侵略瓜分,一次次瀕於亡國的歷史悲情。之所以會說「波蘭還沒有亡」,就是因為波蘭幾乎要亡,要所有愛國人民起來救亡圖存。若不是面臨亡國的威脅,不會有這樣的國歌。
馬英九總統在推動兩岸合作,包括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時候,常常必須要說:「我不會出賣台灣」。總統的一句話也說穿了台灣數百年來一次次被出賣的歷史悲情,以及人民對心懷大中國之統治者的疑慮。之所以必須要說「不會出賣台灣」,就是因為這個政府得不到人民足夠的信賴。
這是一件令人悲傷也感到震撼的事實。一個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的總統,竟然必須對他的愛國心一再宣示保證。這恐怕是有如波蘭國歌必須要一再宣示國家還沒有亡,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但是與波蘭不一樣的地方是,波蘭人民在極端無奈下面對亡國的命運,而馬英九總統卻必須為自己愛國心遭受質疑負起大部分責任。
我並不是指稱馬總統確有出賣台灣的意圖或行為,這目前還無法定論。我是說馬政府的許多作為都很符合批評者的指控,甚至在沒有明確賣台意圖之下,仍造成對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不利的後果。馬政府的幾位高層官員的言行,使得許多賣台的指控顯得並不違背邏輯,也使得馬總統的不會出賣台灣、不會傷害主權的保證呈現為一種隱含有歉意的自我辯解--所謂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辯解。
劉兆玄前院長申請到上海去參加世博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符合被指控邏輯的行為。現任行政院長吳敦義還說,劉前院長只是去參加文化活動。可是劉兆玄先生究竟有什麼非去不可的理由?是整個台灣找不到一位不曾擔任最高行政首長的文化界人士,能夠去擔任世博點燈的角色?眾所皆知劉兆玄先生的身分意義就是中華民國剛卸任的行政院長,除此之外他有什麼更重要的代表性?業餘武俠作家嗎?
最為荒謬的是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先生,一開始堅持要去參加博鰲論壇,害得內政部長江宜樺還必須出面為此舉的合法性背書,後來突然又不去了,只因為要去美國哈佛大學幫馬英九總統「主持視訊會議」。而不去博鰲的理由竟然是他「在博鰲的角色並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何苦折騰整個政府和人民呢?對國家公器如此不敬,這豈不是讓台灣人民覺得:「有這樣的國安會秘書長,誰還需要敵人」?
兩岸經濟協議的推動,之所以遭遇愈來愈大的民意反對,其中有經濟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當經濟的因素已經很難解決的時候,馬政府的高層官員們還不吝於持續添加政治的因素,讓更多人覺得這個政府的領導者們確實是過度親中媚共。種種非必要而有負面效果的作為,例如劉兆玄與蘇起的訪中計畫,都不是在促進兩岸交流,恰恰相反,是在破壞民眾的信賴。阻礙兩岸發展的不是民進黨,而是馬英九總統和他的愛將們。
馬英九總統在推動兩岸合作,包括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時候,常常必須要說:「我不會出賣台灣」。總統的一句話也說穿了台灣數百年來一次次被出賣的歷史悲情,以及人民對心懷大中國之統治者的疑慮。之所以必須要說「不會出賣台灣」,就是因為這個政府得不到人民足夠的信賴。
這是一件令人悲傷也感到震撼的事實。一個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的總統,竟然必須對他的愛國心一再宣示保證。這恐怕是有如波蘭國歌必須要一再宣示國家還沒有亡,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但是與波蘭不一樣的地方是,波蘭人民在極端無奈下面對亡國的命運,而馬英九總統卻必須為自己愛國心遭受質疑負起大部分責任。
我並不是指稱馬總統確有出賣台灣的意圖或行為,這目前還無法定論。我是說馬政府的許多作為都很符合批評者的指控,甚至在沒有明確賣台意圖之下,仍造成對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不利的後果。馬政府的幾位高層官員的言行,使得許多賣台的指控顯得並不違背邏輯,也使得馬總統的不會出賣台灣、不會傷害主權的保證呈現為一種隱含有歉意的自我辯解--所謂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辯解。
劉兆玄前院長申請到上海去參加世博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符合被指控邏輯的行為。現任行政院長吳敦義還說,劉前院長只是去參加文化活動。可是劉兆玄先生究竟有什麼非去不可的理由?是整個台灣找不到一位不曾擔任最高行政首長的文化界人士,能夠去擔任世博點燈的角色?眾所皆知劉兆玄先生的身分意義就是中華民國剛卸任的行政院長,除此之外他有什麼更重要的代表性?業餘武俠作家嗎?
最為荒謬的是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先生,一開始堅持要去參加博鰲論壇,害得內政部長江宜樺還必須出面為此舉的合法性背書,後來突然又不去了,只因為要去美國哈佛大學幫馬英九總統「主持視訊會議」。而不去博鰲的理由竟然是他「在博鰲的角色並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何苦折騰整個政府和人民呢?對國家公器如此不敬,這豈不是讓台灣人民覺得:「有這樣的國安會秘書長,誰還需要敵人」?
兩岸經濟協議的推動,之所以遭遇愈來愈大的民意反對,其中有經濟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當經濟的因素已經很難解決的時候,馬政府的高層官員們還不吝於持續添加政治的因素,讓更多人覺得這個政府的領導者們確實是過度親中媚共。種種非必要而有負面效果的作為,例如劉兆玄與蘇起的訪中計畫,都不是在促進兩岸交流,恰恰相反,是在破壞民眾的信賴。阻礙兩岸發展的不是民進黨,而是馬英九總統和他的愛將們。
2010-04-07
期許雙英辯出台灣該走的路
台灣目前所面對的國際經濟與政治情勢,確實是相當地困難。不是哪一位領導人,或是哪一個政黨,就掌握有趨吉避凶的法門,能夠突破對外經貿的困境,還能夠增進政治上的獨立自主。誰來執政,都會面臨同樣的大環境侷限,就好像籠中的鳥,有的往左飛,有的往右飛,差別只是撞到籠子的不同邊而已。
這也就是說,台灣今天所必須做的對外政策選擇,其實往往只是在諸種預期後果之間進行權衡與折中(trade off)。現實世界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選項,可以讓我們同時得到所有想要的美好事物。正因為如此,自從台灣民主化以及兩岸交流以來,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這三位總統所領導的政府,都試圖在對外政策上獲取平衡--儘管他們看似有絕對的差異,政黨彼此之間有嚴酷的批評,但並非完全沒有共通點。
話這樣講,並非我們就可以用浮泛的相對主義觀點,含糊籠統地對待政黨政策之間的差異。對於國家的想像,確實存在著很大的距離。現有的兩大政黨,分別代表台灣戰後歷史裡的兩個社會,獨與統仍是兩大政黨各自的核心理念。不論如何,民進黨與國民黨內較為務實的領導者們都很清楚,台灣真正該走的道路並不在於光譜的兩端,而是在某種中間路線上。
如果「賣台」、「鎖國」或任何一種極端口號可以解決台灣所有的問題,那麼事情反而好辦--只要加入對的那一方,消滅錯的另一方。相反地,恰恰是由於台灣真正可以走的出路,相當狹窄崎嶇兼且曖昧難明,所以我們才需要有大批明智的愛國之士,付出極大的精力,來協助辨認出口的光源,描繪未來的路徑。
中國崛起成為亞洲的區域強權,積極主導東亞、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加上全球經貿自由化的速度由於談判停滯以及金融風暴的影響而減緩,使得台灣的對外經貿空間愈來愈落入中國所能夠影響的範圍。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開始運用其經濟力量以及經濟所帶來的外交實力,驅趕台灣進入大中國的口袋。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既是中國在區域經濟中孤立台灣並請君入甕的預期結果,另一方面卻也是台灣試圖在此一窘迫逆境下謀求生存的嘗試。台灣之所以無法加入亞洲區域經濟整合以及與各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完全是因為中國的阻撓。但是台灣若不與中國妥協,同樣沒有機會。ECFA簽或不簽,對台灣都有極大的風險,而台灣的出路就在如何拿捏與中國貿易正常化的範圍和速度之間。
以上這樣對台灣處境的陳述,或許支持或反對ECFA的人都有可能接受,相信也是馬英九總統與蔡英文主席都有可能同意的。在兩位主要政黨領導人準備要就ECFA問題進行辯論之時,期許兩位願意將此辯論不要當做一般的政黨論爭或口才魅力的表演,而該視之為不同立場的愛國之士,共同摸索台灣那條狹窄崎嶇的出路,透過意見交鋒的火花照亮,協助人民辨認未來的方向。
這也就是說,台灣今天所必須做的對外政策選擇,其實往往只是在諸種預期後果之間進行權衡與折中(trade off)。現實世界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選項,可以讓我們同時得到所有想要的美好事物。正因為如此,自從台灣民主化以及兩岸交流以來,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這三位總統所領導的政府,都試圖在對外政策上獲取平衡--儘管他們看似有絕對的差異,政黨彼此之間有嚴酷的批評,但並非完全沒有共通點。
話這樣講,並非我們就可以用浮泛的相對主義觀點,含糊籠統地對待政黨政策之間的差異。對於國家的想像,確實存在著很大的距離。現有的兩大政黨,分別代表台灣戰後歷史裡的兩個社會,獨與統仍是兩大政黨各自的核心理念。不論如何,民進黨與國民黨內較為務實的領導者們都很清楚,台灣真正該走的道路並不在於光譜的兩端,而是在某種中間路線上。
如果「賣台」、「鎖國」或任何一種極端口號可以解決台灣所有的問題,那麼事情反而好辦--只要加入對的那一方,消滅錯的另一方。相反地,恰恰是由於台灣真正可以走的出路,相當狹窄崎嶇兼且曖昧難明,所以我們才需要有大批明智的愛國之士,付出極大的精力,來協助辨認出口的光源,描繪未來的路徑。
中國崛起成為亞洲的區域強權,積極主導東亞、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加上全球經貿自由化的速度由於談判停滯以及金融風暴的影響而減緩,使得台灣的對外經貿空間愈來愈落入中國所能夠影響的範圍。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開始運用其經濟力量以及經濟所帶來的外交實力,驅趕台灣進入大中國的口袋。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既是中國在區域經濟中孤立台灣並請君入甕的預期結果,另一方面卻也是台灣試圖在此一窘迫逆境下謀求生存的嘗試。台灣之所以無法加入亞洲區域經濟整合以及與各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完全是因為中國的阻撓。但是台灣若不與中國妥協,同樣沒有機會。ECFA簽或不簽,對台灣都有極大的風險,而台灣的出路就在如何拿捏與中國貿易正常化的範圍和速度之間。
以上這樣對台灣處境的陳述,或許支持或反對ECFA的人都有可能接受,相信也是馬英九總統與蔡英文主席都有可能同意的。在兩位主要政黨領導人準備要就ECFA問題進行辯論之時,期許兩位願意將此辯論不要當做一般的政黨論爭或口才魅力的表演,而該視之為不同立場的愛國之士,共同摸索台灣那條狹窄崎嶇的出路,透過意見交鋒的火花照亮,協助人民辨認未來的方向。
Subscribe to:
Posts (Atom)